涪陵区关工委推进校地合作创新关爱形式

时间:2020-01-05  来源:  
 
“校地合作、关爱儿童”工作模式,是由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与涪陵区新妙镇关工委经过十年探索总结出的一种全新的关爱形式。这是一种儿童喜欢、家长认可、群众满意、党政欢迎、高校支持的工作模式,是一项极具推广价值的帮扶品牌。近几年来,涪陵区关工委积极支持、全力打造、着力推广这个关爱帮扶品牌。
校地合作,顺势而生
2009年,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初次来到新妙镇十字村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新妙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张文喜的家就在十字村,他敏锐地发现这些大学生志愿者非常适合做关爱帮扶留守儿童工作,如果能利用高校智力资源优势来辅助五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完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张文喜主动找到学院学生办公室负责人赵娟老师商量,希望能与他们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赵老师把这个情况报学院领导研究后,决定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根据当地需要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大学生志愿者前来新妙镇十字村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在新妙镇党委政府和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领导的重视支持下,“校地合作、关爱儿童”工作模式于2009年下半年正式启动。经过一年多的运行,2011年4月,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正式把新妙镇十字村留守儿童活动阵地确定为“学生党员暨团干部社会实践基地”,为推动“校地合作、关爱儿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爱儿童,内涵丰富
十年来,“校地合作、关爱儿童”工作模式不断走向成熟,内涵更加丰富。
关爱内容由单一向多样化拓展。合作之初,大学生志愿者只负责对少年儿童进行单一的课业辅导。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为了能让少年儿童更好地健康成长,大学生志愿者根据少年儿童的需求,不断创新关爱帮扶内容,从单一的课外辅导逐步拓展为兴趣爱好培养、传授课外知识、讲述红色故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极大地丰富了关爱帮扶内容,使孩子们的校外生活过得既开心快乐,又全方位受益。
关爱时间采取“长短结合”的方式。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关爱活动的时间分为长期和短期。短期是指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对儿童们进行的帮教关爱活动。长期是指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寒暑假为儿童们连续开展一周及以上的关爱活动,其中最长的一次为22天。通过长短结合,不仅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更能让孩子们可以系统、持续地学到更多知识、获取更多快乐、培养更多兴趣,让儿童们的校外生活更加充实。
关爱范围从点向面辐射。起初,推行“校地合作、关爱儿童”工作模式的基地在新妙镇十字村,经过校地双方的共同努力,这个基地的功能逐步显现、影响逐步扩大,其他村(社区)也积极创造条件,自觉接受这个社会实践基地的辐射,积极推行“校地合作、关爱儿童”工作模式。目前,经济金融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已先后在新妙镇14个村(社区)开展了关爱儿童活动,实际上这个社会实践基地已经扩展为整个新妙镇。
关爱方式采取“来去结合”的运作机制。“来”,是指将大学生志愿者吸引到社会实践基地来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受到教育、提高自己。10年来,学院共派出大学生志愿者1396人次、分140多批次到新妙镇十字村、北门村、白鹤村、互助村、适园村等14个村(社区)开展关爱儿童活动,受教育儿童达3181人次,其中留守儿童3136人次、困境儿童45人次。“去”,就是组织本地儿童跟随大学生志愿者到重庆理工大学去参观校园,观看图书馆、足球场,了解大学生活,让村里的孩子从小树立“认真读书、考上大学、奉献社会”的梦想,引导他们走向美好的人生道路。10年来,新妙镇关工委分别于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8年累计组织了95名农村留守儿童代表到重庆理工大学校园参观。
十年坚守,特色鲜明
十年来,“校地合作、关爱儿童”工作模式之所以能长期坚持、不断发展,主要是这个工作模式在实践中形成了以下鲜明特点。
校地领导重视。10年来,校地双方的班子在调整、领导在变化,但关爱儿童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的理念没有变,大力支持“校地合作、关爱儿童”工作的认识没有变,主动为社会实践基地办实事解难事的自觉性没有变。比如,合作之初,为了解决活动阵地问题,时任新妙镇党委书记李国荣亲自过问、亲自协调,把两汇养老福利院的空余房间调剂出来作为十字村留守儿童活动阵地,并安排相关部门修好公路、改善环境、增添设备,为“校地合作、关爱儿童”的基地建设创造良好条件。学院的两任院长、四任书记多次亲自带队参加关爱活动,指导关爱活动持续健康的开展。为了让大学生志愿者能及时赶到基地开展关爱活动,学院负责解决往返的交通问题,地方负责解决食宿问题,让志愿者全身心地投入关爱活动。
双方密切配合。镇关工委和院学生办公室实际上是校地合作的参谋部,每年的活动安排意见由他们来协商制定、每次的重大活动由他们来负责实施、关爱活动中遇到的急难问题由他们来协调,因此,他们之间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在推动“校地合作、关爱儿童”工作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们要动员更多的五老志愿者积极参加“校地合作、关爱儿童”工作,督促五老与大学生相互学习、密切配合。在大学生志愿者没来的时候,五老要担当起家庭作业的“辅导员”、红色故事的“宣讲员”;在大学生志愿者来开展活动的时候,五老又要积极配合大学生志愿者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主动把参加活动的孩子安全护送回家。
村(社区)两委助推。关爱儿童特别是关爱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村(社区)两委深刻认识到这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他们积极建好校外儿童活动阵地,尽量完善必要的设施设备,动员五老担任好“代理家长”,主动争取大学生志愿者到村(社区)开展关爱活动,切实做好大学生志愿者包括食宿在内的后勤保障工作,努力助推“校地合作、关爱儿童”工作不断发展。
优势互补共赢。10年的实践表明,走“校地合作、关爱儿童”的新路子,能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做到优势互补、功能叠加,努力提高儿童关爱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第一是需求互补。新妙镇在开展关爱儿童活动中,需要的各种硬件都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但五老志愿者智力资源短缺,需要一定数量的智力支持;高校的智力资源丰富,但要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需要建立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经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磨练。开展“校地合作、关爱儿童”活动,实现了需求互补,既可以提高关爱儿童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又可以锤炼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达到双方各取所需的效果。第二是优势互补。各级关工委是以五老为主体来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五老志愿者的优势是人生阅历丰富、政治经验宝贵、传统作风优良、奉献精神强烈,这些都有利于加强对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树立自强自立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大学生志愿者的优势是文化知识丰富、科技创新意识强、熟悉现代交流手段、年龄与留守儿童的差距不大,易于与留守儿童沟通,关爱活动更具吸引力,教育效果更加明显。在推进“校地合作、关爱儿童”工作模式中把老少志愿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可以做到优势互补、功能叠加,使关爱活力得以充分发挥,关爱内容、关爱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关爱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第三是合作共赢。大学生志愿者既是关工委关爱的对象,又是参与关爱少年儿童的关爱者。在关爱帮扶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使大学生志愿者了解社会、拓展知识、锤炼意志、提升品质,受到教育。比如刘长江,2009年还在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上大二,是学院的学生会主席,他通过组织参与关爱活动,收获了许多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毕业后在重庆机场集团工作,成长为单位的优秀骨干,目前正为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而留守儿童在接受大哥哥、大姐姐的关爱帮扶活动中能够使自己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树立信心、净化心灵、快乐成长。比如张铃婕,当初十字村的一名小学生,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关爱帮扶下,如今成长为中南大学的研究生,她誓言将传承志愿精神,尽自己所能去关爱需要帮助的儿童。在推进“校地合作、关爱儿童”工作模式中实现了校地双赢。
示范效应初显。近几年来,区关工委特别看重“校地合作、关爱儿童”这个工作模式,把它看作是贯彻落实中、市关工委实施“十百千万”关爱帮扶工程的重要抓手,全力支持这项工作,积极为“校地合作、关爱儿童”工作筹措资金、增添设施设备,为校地合作的开展创造条件。2015年,区关工委在新妙镇十字村“儿童之家”召开现场会,向全区各乡镇街道关工委总结推广“校地合作、关爱儿童”工作模式。2018年6月区关工委参加新妙镇关工委组织的20多名留守儿童代表到重庆理工大学开展的参观学习活动,并与经济金融学院的领导和老师就开展“校地合作、关爱儿童”工作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座谈。2019年7月区关工委全力支持、积极推动校地双方在新妙镇召开“校地合作、关爱儿童”10周年座谈会。区关工委为大力推广“校地合作、关爱儿童”工作模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校地双方的积极性,特向各乡镇街道关工委发了3个指导性文件,已产生了明显的效果。2018年有区外的重庆理工大学、湖北大学、苏州大学、广东海洋大学、黑龙江大学等8所高校和区内的2所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800余人到全区20多个乡镇街道的村(社区)开展“校地合作、关爱儿童”工作,关爱帮扶留守儿童、困境儿童3000余人次。2019年有区外的重庆理工大学、湖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11所高校和区内的长江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830多名到17个乡镇街道、30多个村(社区)开展“校地合作、关爱儿童”工作,关爱帮扶留守儿童、困境儿童5200多人次。
区关工委在总结新妙镇关工委与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10 年合作经验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推动“校地合作、关爱儿童”工作,向各乡镇街道关工委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要进一步建好校外活动阵地。校外活动阵地要在儿童相对集中的村(社区)所在地建立,要有室内和室外活动场所,有适合儿童学习、开展活动的设施设备,有接受大学生志愿者食宿的地方,有五老志愿者(代理家长)参加。二是要为高校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创造条件。这是持续开展“校地合作、关爱儿童”工作的基本条件,高校一旦确定为社会实践基地,各乡镇街道就要加大投入,完善设施设备,积极配合高校做好长期合作安排规划,把社会实践基地办成大学生志愿者和少年儿童共同成长的摇篮。三是要拓展校地合作内容。把地方产业发展、绿色生态、文化建设、乡风文明等纳入校地合作内容,借助大学智力资源优势,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儿童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四是要构建信息共享机制。要加大信息沟通交流力度,做到信息共享、经验共用,典型共树、宣传共做,力争把“校地合作、关爱儿童”工作模式培育成为区关工委的又一个帮扶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