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合作”谱写育人新篇

时间:2021-12-11  来源:北碚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北碚区关工委和西南大学关工委立足各自的基地优势和智力优势,打造共建共享的育人平台。在帮困助教、关爱儿童、科技脱贫、拓展大学生实习基地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走出了一条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校地合作之路。



“老专家下乡”,科技扶贫助农


校地合作优势互补 城乡教育双向赋能

2013年,北碚区关工委和西南大学关工委召开联席会议,就校地合作、联手育人达成共识。校地关工委每年召开联席会议,推动校地合作机制和合作项目落到实处。

校地关工委组织“五老”人员和西南大学学生志愿者,携手关爱贫困儿童健康成长。西南大学志愿者通过义卖书籍报纸资助红岩小学200名贫困儿童,捐赠图书1000余册设立“爱心书角”;对凤林小学200多名农民工子女进行课业辅导;帮助天府中学建立足球培训实践基地,共建职教中心法治教育实践基地。

科技扶贫是校地合作的重点领域。西南大学和北碚区关工委通过开展“老专家下乡”活动,深入柳荫镇、金刀峡镇、东阳街道等镇街数十个村社和十多个农业产业基地,打造大学生实践基地。帮助当地群众解决种养殖、果品换代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问题,举行特色农业葡萄种植、大棚蔬菜等各种栽培技术培训。

在老专家的指导和帮扶下,一个个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基地成了当地乡村振兴的样板间。8年来,共为300余家种养殖专业户持续开展技术指导,印发农技资料近万份,被誉为“致富财神”。

深挖校园特色文化 非遗项目重获生机

西南大学有不少老教授和老专家,他们十分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在校地关工委的精心策划下,老教授和老专家纷纷投入乡村儿童的教育帮扶工作中。

复兴小学是一所乡村小学,办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薄弱,但当地“线描画”已有上百年历史。西南大学老校长、校关工委副主任宋乃庆带领老教授、老专家深入复兴小学,就“线描画”品牌打造、学校师资培养等进行调研,推动复兴小学打造以“线描画”为主的特色校园。西南大学免费为该校提供师资培训,选派青年教师和学生到该校开展教学交流和教学实习,并在该校设立美术实践基地。在西南大学的帮扶和指导下,复兴小学实现成功逆转,不仅获得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被命名为重庆市少儿美术特色基地学校、童画中国梦示范基地、十佳特色文化校园,同时“线描画”被列入重庆市非遗保护项目,学生“线描画”作品已走出国门。

三圣学校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于一体的十二年制学校,大鼓、根书、手工面条制作是该校的三大文化特色。宋乃庆多次带领专家们深入该校指导挖掘三圣文化,并成功申报三圣大鼓、三圣根书、三圣手工面3个市级非遗项目。



大学生志愿者捐赠图书。


四万学生投身实践 汇聚青春磅礴力量

西南大学和北碚区关工委紧扣社会需求,利用高校志愿者的专业优势,开展有针对性的文明实践服务。

校地关工委联合西南大学老教授协会、老年书画研究会,深入社区、村镇和学校开展“书画下乡”活动,免费指导农村小学生学习书画。撰写春联3000余副、牌匾近百幅,赠送书籍500余本,受关爱学生5万多人次,受益青年农民1.5万人次。

西南大学志愿者长期在北碚开展“小小农业科学家”等实践活动,收集乡土素材,编写乡村儿童美育教材《我爱北碚》《龙车环保大战》《龙车村环保美育教材》等,开展“家乡小导游比赛”“亲子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将先进文化耕植在乡村。

北碚区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区级中心、分中心、实践所和实践站点,全部对大学生开放,推动高校建立校外实践基地38个。在8个街镇、6所中小学和十几个社区开展科技扶贫、普法教育、关爱儿童等活动近百场次,4万余名在碚大学生志愿者自觉投身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让在校学生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得以锻炼成长。

校地关工委同唱一台戏,共育一代人,得到了重庆市关工委、市教委关工委的重视与支持,各级领导多次亲临现场调研指导。重庆市关工委主任肖祖修多次在全市关工委会上强调:校地合作对高校和地方关心下一代工作具有创新价值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