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綦江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1-12-10  来源:重庆市綦江区关工委  

 德智体美劳,一样都不能少。2015年国家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的意见》,之后不久,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两《意见》一《纲要》让大中小学劳动课成了学生的必修课,再次把劳动教育摆上了重要工作日程,推向了新的高度。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是新时代学校的使命与担当。然而,就当前綦江区的中小学生劳动教育而言还做得不够到位,需要继续努力。为此,从今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区关工委会同区教委组织相关人员,对全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开展了深入调研,以此结合实践探讨分析全区中小学劳动教育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供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参考。


一、全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全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设情况


全区初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在《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每周1节,面向全体初中小学学生;另外,在“2+X”校本课程中开设有劳动教育课程,每周2节,参与对象为在“2+X”校本课程中选修劳动教育课程的学生;全区高中学校在《通用技术》课程中设施劳动教育,每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劳动课1节。全区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的中小学占1.17%。


(二)全区中小学现行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


全区中小学劳动教育活动组织形式为老师授课、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学生自己实践、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相应活动,其占比分别为67.64 %、58.60%、63.27%、48.40%。全区中小学(班级)组织的劳动教育活动方式为日常生活自理劳动、家务劳动、校内公益劳动、校外公益劳动、技术性学习劳动、社会服务性劳动、职业体验性劳动,其占比分别为81.05%、83.09%、69.39%、53.94%、11.66%、32.94%、7.29%。可以看出,中小学学校(班级)组织的劳动教育活动主要是家务劳动和日常生活自理劳动,其次是校内公益劳动、校外公益劳动和社会服务性劳动,很少组织技术性学习劳动。


(三)全区中小学生劳动意识及能力现状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38%的中小学生缺乏主动参加劳动的意识,多数学生需要学校或家长进行安排提醒才能参加相应的劳动。小学生的劳动内容主要体现在学校内的公益劳动、个人生活自理劳动和职业体验劳动,初高中生的劳动内容主要体现在校内的公益劳动、职业体验劳动、个人生活自理劳动及家务劳动,学校基本没有组织实地参加农活劳动,大部分学生劳动能力不够强,35%的小学生不会洗自己的衣服、鞋袜等;15%的初高中学生不会做简单的煮饭等家务活;一部分城镇学生对当地的水稻、小麦、玉米、红苕等几大主要农作物以及芹菜、韭菜等蔬菜不能完全辩别清楚,更谈不上对农历24个节气知识的了解。


二、当前全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问题


当前我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相对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劳动教育在社会、学校、家庭中被“弱化”,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4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1.少数中小学劳动课程被挤占。在少数中小学中劳动与技术课程开设率低,课时经常被其他学科所占用。不少学校劳动教育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劳动教育,这种情况在没有校内外实践基地或开心农场的学校更为明显。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及其育人功能的认识还有待加强和提高,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师资的配备也显得较弱,特别是高中学校更为突出。


2.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不专职。在我区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中小学段劳动教育课基本没有专业专职的教师在岗,进而造成大部分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课一般都由担任班主任的语文、数学、英语教师代课,基本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形式单一。从调研了解的情况来看,我区中小学学生校内公益劳动、社会服务性劳动和技术性学习劳动的组织较好,但实际操作方面的家务劳动、日常生活自理劳动以及校外公益劳动、农业生产劳动开展得较差,忽视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4.劳动教育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全社会没有完成形成劳动教育的合力,没有承担起各自在劳动教育的职责。一些部门认为劳动教育是学校的事、是家长的事;一些人认为体力劳动是下力活,是下泥巴人做的,打心眼里瞧不起基层体力劳动者。部分家长对劳动的意义认识不到位,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优秀就“一好百好”了,用不着参加什么劳动。所以,但凡孩子有时间,家长定会催孩子看书做作业等,不会让孩子参加到劳动中,更有甚者,在学校还帮着孩子做清洁。还有的家长自己就轻视劳动实践、鄙视劳动者。


(二)原因分析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把这条写入了当时党的教育方针。建国70多年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反复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实际效果与党和国家及领导的期望仍有差距。现阶段全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


1.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有偏差。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升学竞争压力的影响,一些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认为只要努力学习,成绩不错,劳不劳动不重要,从而导致轻视孩子体力劳动的现象较为严重。现在是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劳动在家庭教育中往往被忽视,多数家长从疼爱孩子着想,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不主张孩子在家里参与家务劳动,更谈不上有劳动光荣的意识。


2.缺乏劳动教育的整体规划。劳动教育课程没有单独设置在课程计划中,只是在《综合实践》或《通用技术》课程中去实施,致使劳动教育课程的地位缺失,劳动教育无规划,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比较随意。


3.劳动教育评价考核机制不健全。现行没有较为完整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考核体系,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对师生的考核评价中劳动教育占比偏低,评价内容不系统、不完善。


4.劳动光荣的氛围没有完全形成。全社会对普通劳动者事迹的宣传力度还比较薄弱,还存在着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还比较严重。


三、加强全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劳动教育缺失,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机会减少,造成当前中小学生鄙视劳动,不会劳动,也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今“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学生还不乏其人。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加强全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全社会都应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教育价值与时代意义


劳动教育是以劳动为载体的教育形式,重在找准劳动和教育的结合点,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为成就青少年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基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引和新时代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各级政府、村社(社区)、家庭和学校要深刻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国家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要求,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真正把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纳入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让劳动教育不再弱化、软化、虚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全社会都应准确认识中小学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的关系


劳动教育可以促进人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可以促进人形成基本的生活生产劳动技能、初步的职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可以促进人强健体魄,形成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可以促进人在劳动创造中形成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要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进一步明晰中小学的办学目标与特色发展,明晰社会、企事业单位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各自应承担的职责,推动校内活动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找到合适时间合适形式合适地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等,扎实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


(三)全社会都应共同创新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途径及方式方法


要坚持思想引领,不仅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要坚持有机融入,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到区青少年成长教育实践基地、校园开心农场、农村家庭农场以及农户承包地现场参加劳动体验,让他们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多方协同配合,共同营造劳动光荣的氛围


劳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参与,需要政府、村社(社区)、企业、家庭和学校共同承担起这个责任。全社会要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营造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氛围。


1.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


要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工厂、家庭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



2.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家长要转变观念,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劳动实践,应培养孩子从小热爱劳动的习惯,要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


3.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应发挥在劳动教育的主导作用


(1)广泛宣传,增强中小学生劳动观念。各中小学要加强劳动教育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班(团)队课和家长会等积极宣传劳动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喜闻乐见的讲、读、写、演、唱等方式让家长、教师和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在人成长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劳动热情,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形成全社会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氛围和共识,让学生从小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2)因地制宜,促进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校本化。劳动教育作为一门以经验和实践为基础的课程,学校实施时,应因地制宜地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把握生活化和实践化的原则,促使学生知行合一,使学生进入体验,逐步探索形成学校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各中小学要在“2+X”活动等校本课程中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实践类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充分利用好开心农场等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参加劳动的机会,也要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打扫卫生、清洗自己的餐具等时机培养学生劳动习惯。要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适当地布置一些劳动“作业”,加强家校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劳动意志和劳动体验。端正劳动态度,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初步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具备一定的劳动素养。 


(3)落实措施,完善中小学劳动教育机制。要加强劳动教育专项督导。区教育督导部门要定期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专项督导,将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中小学要把劳动教育课程教师与其它学科教师同等纳入考核评价,切实保障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在评先评优晋级时享有同等权利。同时,要规范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区教育教研机构要着力构建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机制,把劳动教育融入劳动课程、校内外劳动实践、家务劳动等各环节,促进理论学习与应用实践贯通,实现学以致用。此外,要优化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各中小学校要探索建立学生在劳动教育方面的评价机制,评价内容包括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评价主体可以是学校教师、家长、村社(社区)和企业等方面,把具体劳动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并作为升学或毕业的重要参考。


4.关工委在中小学劳动教育中要展现新作为


(1)配合家庭发挥基础性作用。如今以独生子女为核心的“四二一”(祖父母及外祖父母,父母,孩子)家庭模式已成为目前我国家庭主体,有些孩子无形之中成为这个“金字塔”家庭中众星捧月的对象。大部分中小学生的父母本身都是独生子女,接受劳动教育先天不足,培育子女劳动知识匮乏,经验严重缺失。有些中小学生起床要横催竖喊,铺床叠被,撒手不管,做作业要靠大人督促、陪读,甚至雇人写作业,做值日。到了初高中,重文轻德,重分鄙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更为普遍。家长只要考分,这些学生上学靠接送,穿衣要名牌,吃饭讲排场,成为“小皇帝”“座上客”。有的“00后”中小学生从小泡在甜水里长大,报到、放假行李不背靠快递,连袜子内衣整月都不洗,竟打成包裹寄回家轮换。独立自理能力、动手能力较差。这些现象是家庭劳动教育的失败。加强劳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家庭是最好的学校,家长是第一任老师。广大“五老”对此不能只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必须帮助夯实劳动教育的基础。在劳动教育上要带头做示范、作表率,诉家史、谈经历,搞活动、重激励,传接力、主让贤,主动帮、乐于教。


(2)配合学校发挥主导性作用。学校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现在国家对学校的劳动教育有了“硬指标”,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同时国家根据各学段特点,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及各学段的劳动教育内容、教学用时,也规定了具体措施。加强劳动教育学校是第一责任单位,学校的党组织、行政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对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是责任也是义务。作为关工委组织,特别是教育系统关工委和学校关工委以及老教师,为学校全面加强学生劳动教育,添薪加柴也责无旁贷。要配合学校政教、教务、党团组织等部门和教职员工,按规定设计不同学段的劳动必修课程的规划,帮助选择劳动内容、劳动时间、劳动场地、劳动过程,规定劳动课要获得的成果;要配合学校开展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教育,搜集整理劳模、工匠故事,利用国旗下讲话,晨夕会、团队会,进行每周一人物、每周一故事宣讲;要帮助完善考核机制,组织开展激励性活动。


(3)配合社会发挥协同性作用。现在的中小学生真正在校学习时间不足200天,还有150天左右都回归在社会。如何使学生离校不离教,加强劳动教育,各级关工委和广大“五老”要为学生参加校外劳动,投身社会实践,在提供方便、创造条件方面,一路开绿灯,切实做到服务优、指导精、基地好、效果佳,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架设起一座学生劳动教育的连心桥。要办好校外教育辅导站,增设一些家政、烹饪和园艺、耕种、饲养、非物质文化遗产、康复服务等相关的劳动教育课程,聘请老科协的老专家担任校外辅导员,讲农知、传工技。要创办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实际劳动,在劳动中长知识、增技能;各村(社区)关工委要因地制宜,建立种养小基地,明确不同年龄学生的“自留地”“承包田”,让学生认种、认管、认养、认护、认收,定期组织他们参加植树绿化,道路保洁,河道清淤等集体劳动,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品格。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各级关工委和广大“五老”要利用夏令营、冬令营,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建筑工地、装卸码头等地参加吃苦劳动,组织学生开展军事训练、野营拉练,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到福利院、敬老院开展服务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