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关工委调研黔江区关心下一代工作
走访调研 | 2023-04-27重庆市关工委调研云阳县关心下一代工作
走访调研 | 2023-04-26重庆市关工委调研彭水县关心下一代工作
走访调研 | 2023-04-26重庆市关工委调研北碚区关心下一代工作
走访调研 | 2023-04-24市关工委赴渝北区调研《意见》和《实施意见》贯彻落实情况
走访调研 | 2023-04-21重庆市关工委到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调研关心下一代工作
走访调研 | 2023-04-03重庆市关工委到两江新区调研指导成立两江新区关工委工作
走访调研 | 2023-03-22市关工委主任何事忠到永川区调研关心下一代工作
走访调研 | 2022-05-23重庆市关工委主任何事忠一行到九龙坡区调研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走访调研 | 2022-05-12新时代社区关爱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走访调研 | 2021-12-10为了缓和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矛盾、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万盛经开区关工委大力推进社区青少年关爱教育。万盛经开区关工委以学龄期青少年为对象,时间为青少年校外时间段(平日放学后、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依托各社区的儿童之家,在统筹协调社会力量和行政力量、参与组织社区青少年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创建了“党政领导、立足社区、多元协调”为模式,对社区教育提供了一定案例。为更好推动社区关爱教育规范化工作,万盛经开区关工委组成调研组,就发挥各级作用,共同协调做好社区关爱教育工作进行了调研。 一、区域背景 万盛经开区位于重庆南部、渝黔交界之处。由于地貌限制,主体人口集中于万盛城区,另有一部分分散于山间乡镇。截至2017年末,万盛经开区常住人口27.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13万人,城镇化率达81.06%。2017年末,户籍总人口26.71万人,总户数10.01万户,户均2.67人,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60岁以上5.96万人,占总人口的22.31%,人口老龄化程度非常高;0-17岁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5.05%。 此外,万盛经开区近年来经历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转型,煤炭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历史最高72%下降到5%。 因为原来的居民不少是矿工家庭,经济转型后,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较多,留守儿童和“隔代家长”现象引起重视。 以上这些因素从根本上影响着当地社区教育的对象和方法:为数众多的老年人,既是需要关爱的对象,也是重要的社区人力资源;而“将老年人与少年儿童关联在一起”也就成为重要的社区工作方法,留守儿童成为社区关爱教育的重点对象之一。社区的关爱教育平台,即“儿童之家”也逐步建立起来。“儿童之家”主要由所在社区的“五老”团队负责组织和维护,模拟工作室的形式来运营,完全免费地面向社区少年儿童提供服务。 二、社区关爱教育的现状 自2013年发展至今,区域内成熟的关爱教育平台覆盖率已接近50%,即:92个社区/村当中,40余个社区/村都建立了“有特色的、有固定师资的、有固定场地的、有计划的”关爱教育平台——其他的社区/村也或多或少有相关的活动,只是不如这40余个社区/村这样成体系。 (一)工作方式。论及工作方式,首先就是人员、经费、阵地、活动类型等几个方面。人员方面,万盛经开区的社区教育队伍是专职与兼职人员互补的,且以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除了区关工委有三名在编的专职事业单位人员,其他的关工委体系工作人员均为兼职:每个社区配备的关工委“专干”——关工委主任一般由社区书记兼任,社区“专干”则由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兼任。“社区关爱教育志愿者”队伍则汇聚了“五老”、在职教师、机关干部、本地大学生、高校大学生等不同的力量,总人数超过1000人,其中活跃的“五老”志愿者有300余人。 目前,万盛经开区的社区教育经费主要有五个来源:一是各街/镇配套的关心下一代工作经费,二是区财政预算的关工委活动经费,三是部门对口支援特定社区的经费(关于这点,将在后文进一步论及),四是“蚂蚁金服”等社会组织给予的资助,五是区域内企/事业单位提供的资助。后面三种都是偶发的,不属于稳定的经费来源。社区“儿童之家”一般是在社区服务中心留出一定的场地,为“五老”团队办公和开展教学活动之用。以社区“儿童之家”为阵地,各社区根据自己的特色建设了“四点半课堂”、“周末课堂”、“假日学校”和“节假日关爱家园”等几种主要的社区教育类型,有的社区兼有几种类型,有的则重点发展其中一种或者两种。这些活动一般以社区/村为界限,各自关注本社区/村的社区教育,但是偶尔也有跨区域的——例如八O一社区的“杜老师工作室”、“金灵社区圆梦课堂”招收的有些学员来自其他街道、甚至其他区县。 (二)工作品牌。经过长期的实践,万盛经开区探索出了由组队与社区密切合作的思路,培养出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社区教育品牌。七个组队的队长由宣传部、政法委、科技局等特定部门的在职领导担任,副队长一般由“五老”担任,成员既有“五老”,也有在职干部和教师,实现了资源调动能力的最大化。在具体的实践中,虽然所有组队都面向全区的社区开展关爱教育工作,但每个组队还对口联系两个社区,重点支持所联系的社区建设有特色的社区关爱教育平台。对口的社区一般能够获得各组队成员单位部门的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有力支持,也就包含我们前面所说的部门对口支援特定社区的经费。例如,科技服务队对口联系东林街道腰子口社区,队长所在的科技局捐助资金和设备,在腰子口社区建成了“重庆市社区科普大学示范教学点”,组队成员也有计划地到社区开展科普教学活动。 社区活动一般由社区“专干”与“五老”人员合作开展。在关爱教育平台“儿童之家”业已较为成熟的社区,相关的社区教育活动都是遵循较为规范的流程来开展的:一般在年初或月初列出活动计划并公布在社区当中,其后就按照计划执行;大部分活动都有签到表、现场情况记录与报道;每年年终,社区都会总结归档当年的活动信息。每年初,新田社区会给每位参加活动的学生发放读书笔记本,让他们在每次活动后记录自己的感受,社区“专干”会定期检查这一笔记本;很多社区都探索制定了相关的制度性规则,指导日常的社区教育活动,如堡堂社区的《关工委制度》、《教师辅导制度》、《图书阅览室制度》、《学生日常管理制度》、《志愿者行为规范》等。 (三)模式分析。万盛经开区的社区教育走的是“党政领导、立足社区、多元协调”的路径,关工委发挥了重要的统筹协调作用。以社区“儿童之家”这个关爱教育平台为阵地,万盛经开区整合了多方面的人力、物力资源,基本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社区教育的形势。 “党政领导”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整个万盛经开区的社区教育在关工委体系的协调下逐步推动,而关工委是由党工委领导,得到区财政的资金支持;关工委工作被“纳入统一安排部署,纳入党委(支部)议事日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党员社区志愿服务纳入党建考核内容”,“参与社区青少年关爱教育等关工委工作与其他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总结、同考核”。第二,各级、各部门关工委主任一般由在职的党政领导兼任:区关工委、各街/镇、社区/村的关工委主任、甚至学校关工委主任都是由相应单位的书记兼任,部门关工委主任也由部门党政工作主要领导或党组成员的副职领导兼任。 “立足社区”是万盛经开区社区教育的最重要特征。当地社区教育场所一般位于社区服务中心,并且面向本社区的青少年——虽然也有涉及其他社区的青少年的情况,但是一般极少出现;此外,参与组织社区教育活动的“五老”人员一般就是社区居民;而且,因为社区“专干”同时也是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他们在计划各项活动的时候,就会倾向于将社区教育活动与社区的其他工作挂钩。 “多元协调”是万盛经开区社区教育的灵魂。首先,各街/镇与社区/村、各部门统筹协调,共同把工作重心下沉到社区,为“社区关爱教育阵地”提供经费和政策支持。其次,各个社区的“儿童之家”与区关工委各组队合力,推动社区关爱教育工作。通过由社区工作人员兼任社区关工委“专干”这一方式,将关工委的工作与社区工作协调起来开展。社区关爱教育队伍中不同特长、不同年龄的成员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共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四点半课堂”、“周末课堂”、“假日学校”和“节假日关爱家园”四种主要的社区教育类型统一于社区关爱教育平台,在不同的时间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社区关爱教育存在的问题 社区青少年关爱教育工作仍有改进空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长期稳定且足量的经费保障,二是“五老”志愿者队伍存在可持续性问题,三是特色课程有待标准化。 在万盛经开区,社区教育的繁荣发展与党政体系的推动、关工委的统筹协调密不可分,同时也得益于志愿者群体的广泛参与。工作初期的关工委组织建设、组队建设,成立“五老”为主体的关爱教育平台,社区关爱教育与社区工作有效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展特色活动等措施,对于后期关爱教育工作的稳步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当地社区教育也面临三大问题,可能会影响相关工作的可持续性。 首先是经费问题。一方面,万盛经开区的社区教育目前缺乏长期稳定且足量的经费保障。在区财政预算当中,没有将社区教育经费单独立项,各街/镇也没有关于社区教育经费的统一标准。前面提及,目前的社区教育相关经费,部分来自关工委工作经费,部分来自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捐助,不具有长期的稳定性。而且,整个万盛经开区的财政也处于负债经营状况,长远来看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经济建设、从而为区域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资金后盾。另一方面,社区教育相关的人员经费、尤其是酬劳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关工委属于政治性强的群众性组织,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五老”提供社区教育相关服务难于获得经济激励,几乎完全是无偿的义务劳动,甚至还得自己贴车费、通讯费等。虽然提倡志愿服务,但是长此以往,可能难以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第二个问题是“五老”志愿者队伍的可持续性问题。受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年轻的父母都要外出工作,很多退休老人就需要回归家庭,帮子女抚养孙辈。另外,关于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的相关意识和理念也需要强化,退休老人回到社区提供服务的相关机制也需要进一步探索。 第三是特色课程的标准化问题。目前各社区进行的特色化课程建设有过度依赖现有资源的倾向,例如书画培训、版画课程等,依赖于具有专业知识的“五老”。当前活跃的不少“五老”人员都已经是七十多岁的高龄,如果他们无法再提供相关的服务,该由谁来接手相关工作? 四、社区关爱教育的思考 万盛经开区的社区关爱教育应该逐渐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工作模式团队化。在万盛经开区,绝大多数成熟的社区关爱教育平台都是由“五老”团队运营的。虽然有的社区关爱教育平台以特定人物的姓名来命名,但背后都还有其他“五老”成员的支持。例如,“傅婆婆暖心室”有20名“五老”成员,“江平万谈心室”有5名“五老”成员,“王廷桂爱心室”有3名“五老”成员。因此,五老团队化建设,是社区关爱教育的首要保障。如果社区“儿童之家”只有一名“五老”,也需要社区关工委主任、“专干”及其他志愿者参与支持整体活动。团队化的工作模式不仅可以强化社区教育的计划性和规范性,更让成员彼此支持、互相勉励,避免了各自为阵造成社区教育活动难以长期有效地坚持下去。 第二,队伍构成多元化。社区教育队伍以“五老”为主体,但同时应该注意吸纳、补充年轻的力量:每个社区应安排1名工作人员担任关工委“专干”,配合“五老”开展工作;此外,还需要动员在职教师、机关干部、本地大学生、高校大学生等,以及许多不担任关工委工作的“五老”也都加入到了“社区关爱志愿者”队伍中。专职与兼职、老年与青年互为补充的工作队伍同时可以保障社区教育活动的常规性和灵活性,而且不同专长的人相互配合、各司其职,更加有利于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 第三,关爱教育落地化。由社区书记担任关工委主任、社区工作人员兼任关工委“专干”并与社区关爱教育平台的“五老”配合开展工作的方式,让“参与社区青少年关爱教育等关工委工作与其他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总结、同考核”。关工委的关爱教育活动与社区工作结合、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立长期的固定场地,才能让相关活动能够真正落地,而不仅限于口号。 第四,社区活动教育化。通过“组织和依靠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简称‘五老’)开展工作”,尤其是社区的老教师数量相对其他“四老”更多,而且更容易系统地组织起来。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教育系统组织青年教师这一支数量庞大、同时具备专业知识的力量。依托退休和在职的这些教师的专业能力,更能强化社区教育的“教育性”。 第五,教学活动规范化。各社区关爱教育平台的活动一般要有计划、有总结、有反馈的,还应该细化各方面的制度规则。青少年关爱教育活动与社区工作结合,为教学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场地保障。 第六,交流学习常规化。区关工委可以每季度开展“镇街交流会”,每次交流会由不同的街/镇来主办、与会的各街/镇在会上交流汇报各自的社区关爱教育工作进展情况和有益经验。通过这种方式,在全区形成互相学习、互相激励的氛围,带动各社区完善自身的社区关爱教育工作。在大部分社区的关爱教育工作已较为成熟的情况下,区关工委可以总结全区的优秀经验汇编成册,并召开了全区的关心下一代工作表彰会,对全区15个先进社区,30名社区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进一步激发各社区关工委及“五老”志愿者们的工作热情。 第七,调研推进专门化。 区关工委可以分层分批走出去、请进来交流学习。区关工委可以把镇街、社区领导、五老、工作人员带出去考察重庆市内区县的优秀经验,也可以镇街之间、社区之间交流学习。另一方面,对部分街/镇、社区在推进关爱教育工作方面动力不足、缺乏方向时,区关工委班子成员点对点地到相应社区开展调研,督促和指导他们。在学习与督促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各社区的关爱教育活动必将越来越规范化、特色化。 总之,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做好社区关爱教育工作,确保每一名儿童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沐浴阳光茁壮成长。
家校社携手 共擎成长平台
走访调研 | 2021-12-10高质量地办好家长学校,切实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是构建新时代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格局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家长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重庆市万州区关工委家长学校认真落实家长教育主体责任,在理念引领、团队打造、课程建设、阵地开拓等方面协同发力,构建互信共生的家校社教育共同体。 一、以共同成长为导向,凝练家校社共育的核心理念 教育理念是家长学校的灵魂。我们认为,家长学校是连接政府、学校、家庭、社区的桥梁,是协同、整合各方育人主体和资源的枢纽。家长学校的出发点,就是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支持系统和环境平台,以家长自我成长为出发点,以孩子健康成长为落脚点,最终实现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为此,我们凝练出家长学校助力家校社共育的核心理念——“让支持无处不在,让过程丰富多彩,让每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让支持无处不在,即认为孩子成长不仅仅是孩子的事情,也是家长、教师、社会的责任,家校社应该在坚守各自育人责任的基础上,密切联系,协同配合,相互补充,打造无处不在的支持环境。家长学校要对家长、孩子的成长给予充分支持,突出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根本地位,强化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意识和能力。 让过程丰富多彩,即认为孩子成长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家长学校要引导家长以家庭道德教育为核心,创设平等和谐的家庭、家教和家风环境,引导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文明、健康、快乐成长。为此,家长学校的教育活动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要强化活动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让家长充分体验孩子成长的过程。 让每个孩子都健康成长,即认为家庭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孩子的健康成长,包括身体、心理、道德、习惯、社会适应等各方面的健康。家长学校要教育引导家长落实“减负”要求,注重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健康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孩子身心和谐、知行合一、健康成长。 二、以团队打造为主体,构建家校社共育课程体系 提高家长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是建设高水平的工作团队和课程体系。我们紧紧围绕“让每个孩子都健康成长”的核心教育理念,着力打造了家长课程培训团和家长志愿服务团,构建多维立体、灵活多变的课程体系。 1.组建家长课程培训团,开发“知行乐”家长课程 组建由家长学校校长任团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以及高校思政课和教育学、心理学专家作为团队骨干成员的“家长课程培训团”(现有成员30多名)。专家团队坚持以家长和儿童的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以提升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知识、能力水平为主要目标,统筹开发了家长培训课程——“知行乐”家长课程,具体包括认知类、实践类、活动类三大类。 家长认知类课程主要涵盖家长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家庭教育培训两大类,旨在提升家长的思想认识水平,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家长的综合素质教育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安全教育、法治教育等内容。家长家庭教育培训包括儿童认知发展、习惯养成、情绪管理、品格发展、人际关系等内容。 家长实践类课程面向家长在家庭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如学业问题、青春期教育问题、手机网络使用问题等等。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方法传授、实践操作、总结反思相结合的方式推进课程实施,促进家长将知识学习与行动实践有机结合,提升家长的育儿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家长活动类课程是指能够激发家长和孩子参与兴趣、寓教于乐的活动体验类课程。当前很多家长培训是以专家讲座的形式开展的,形式单一,家长的兴趣普遍不高。对此,我们开发了家长读书会、家长沙龙、育儿工作坊、家庭教育情景剧、亲子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不仅增强了家长培训活动的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还提升了家长在具体情境中进行价值澄清和自我反省的能力。 2.组建家长志愿服务团,开发个性化的家长体验课程 家长学校充分利用各行各业学生家长的专业优势、资源优势,组建“家长志愿服务团”。该团队由50名常任团员和若干名机动团员组成。这些热心的优秀家长主动参与基层学校和家长学校的活动,开发出个性化的家长主体课程,体验家校共育价值。 一是开设“家长讲堂”。充分发挥不同家长的专业特长,开发不同的特色课程,如法纪国防教育类、美育启蒙感受类、自然人文科技类等课程。让家长走上讲台,以自身的阅历为基础,为学生生动地展示不同课程的魅力。例如,去年以来,“家长志愿服务团”结合抗疫工作到学校举办事迹报告会,邀请作为家长的医生、护士、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等到学校讲述抗疫故事。 二是开展家长体验活动。在毕业典礼、节庆活动、运动会等活动中,邀请家长参与活动策划、组织和实施,体验活动的乐趣。家长在活动中既看到了自己孩子的成长,又欣赏到其他孩子的特长,倍受鼓舞,调动了其教育子女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也有助于提升家长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以阵地建设为依托,丰富家校社共育课程实施路径 为了有效达成家校社共育目标,我们家长学校积极开拓阵地建设,充分利用线下线上阵地、社区阵地,丰富家校社共育课程实施形式和途径。 1.建设“线下+线上”阵地,增强培训效果 我们每月对家长进行一次集中培训和一次个性化指导,每年至少开展6次专家现场指导。通过“知行乐”家长课程及其丰富多彩的课程套餐的有效实施,让家长有实实在在的学习收获和进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此外,我们还主动与区教育信息中心、区教师进修学院合作,架起了云端共育平台。举办线上家长会、家长空中课堂、家庭教育指导师网络培训,开展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和体质等“五项管理”的网络调查等。 精准的个性化指导,富有启发的培训,高效的专家引领,开放的“互联网+”教育资源,有效提升了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两年来,万州区先后有17万余人次家长在家长学校课程学习中受益,掌握了不少科学的育儿方法。 2.开辟社区阵地,用好社会资源 我们积极协调,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共同建立社区家长服务站,尽力解决家长工作、学习与家庭教育的困惑。 一是开办“家长研修班”。研修班以问题为导向,力求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中获取育儿智慧,在解决问题中使家长和孩子都能得到成长与发展。 二是成立“亲子心灵驿站”。为孩子和家长织就心理健康防护网,使孩子们在家庭、学校、社区处处都能有安全感和幸福感。比如,疫情居家隔离期间,针对孩子的心理焦虑问题、亲子关系紧张等问题,专家们通过网络视频教学和一对一咨询等方式,指导家长和孩子开展居家亲子游戏、运动、厨艺等趣味活动,纾解焦虑和紧张情绪,增进亲子的融洽关系。 三是实施“读书会推广工程”。从2016年开始,我们大力实施和推进“万州区家庭读书会推广工程”,现已培育200名家庭读书会推广工程指导教师,创建1500多个班级30000多个家庭读书会。同时,开展“家风家训故事”“好家风伴我成长”等主题活动,培育良好家风。 四是组织家长家庭教育总结交流和评比活动。每学期末举行家长总结交流活动,家长通过主题发言、故事讲述、经验交流等方式,分享家庭教育体会和方法。每学年末开展年度“优秀家长”评选活动,该评选活动分两个板块,一是由家长学校根据家长表现来评选,二是由孩子依据对家长的感受来评选,让孩子为家长设立个性化的奖项名称和颁奖词。通过具有仪式感的颁奖典礼,树立榜样,激励鞭策家长,促进全体家长素质提高。 家校社同心,架起沟通桥梁;家校社共育,谱写育人乐章。站在新的起点,重庆市万州区关工委家长学校将继续与各学校相约、家长相约、社区相约,为“让每个孩子都健康成长”而不懈努力。
关于綦江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调研报告
走访调研 | 2021-12-10德智体美劳,一样都不能少。2015年国家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的意见》,之后不久,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两《意见》一《纲要》让大中小学劳动课成了学生的必修课,再次把劳动教育摆上了重要工作日程,推向了新的高度。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是新时代学校的使命与担当。然而,就当前綦江区的中小学生劳动教育而言还做得不够到位,需要继续努力。为此,从今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区关工委会同区教委组织相关人员,对全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开展了深入调研,以此结合实践探讨分析全区中小学劳动教育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供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参考。 一、全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全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设情况 全区初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在《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每周1节,面向全体初中小学学生;另外,在“2+X”校本课程中开设有劳动教育课程,每周2节,参与对象为在“2+X”校本课程中选修劳动教育课程的学生;全区高中学校在《通用技术》课程中设施劳动教育,每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劳动课1节。全区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的中小学占1.17%。 (二)全区中小学现行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 全区中小学劳动教育活动组织形式为老师授课、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学生自己实践、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相应活动,其占比分别为67.64 %、58.60%、63.27%、48.40%。全区中小学(班级)组织的劳动教育活动方式为日常生活自理劳动、家务劳动、校内公益劳动、校外公益劳动、技术性学习劳动、社会服务性劳动、职业体验性劳动,其占比分别为81.05%、83.09%、69.39%、53.94%、11.66%、32.94%、7.29%。可以看出,中小学学校(班级)组织的劳动教育活动主要是家务劳动和日常生活自理劳动,其次是校内公益劳动、校外公益劳动和社会服务性劳动,很少组织技术性学习劳动。 (三)全区中小学生劳动意识及能力现状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38%的中小学生缺乏主动参加劳动的意识,多数学生需要学校或家长进行安排提醒才能参加相应的劳动。小学生的劳动内容主要体现在学校内的公益劳动、个人生活自理劳动和职业体验劳动,初高中生的劳动内容主要体现在校内的公益劳动、职业体验劳动、个人生活自理劳动及家务劳动,学校基本没有组织实地参加农活劳动,大部分学生劳动能力不够强,35%的小学生不会洗自己的衣服、鞋袜等;15%的初高中学生不会做简单的煮饭等家务活;一部分城镇学生对当地的水稻、小麦、玉米、红苕等几大主要农作物以及芹菜、韭菜等蔬菜不能完全辩别清楚,更谈不上对农历24个节气知识的了解。 二、当前全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问题 当前我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相对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劳动教育在社会、学校、家庭中被“弱化”,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4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1.少数中小学劳动课程被挤占。在少数中小学中劳动与技术课程开设率低,课时经常被其他学科所占用。不少学校劳动教育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劳动教育,这种情况在没有校内外实践基地或开心农场的学校更为明显。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及其育人功能的认识还有待加强和提高,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师资的配备也显得较弱,特别是高中学校更为突出。 2.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不专职。在我区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中小学段劳动教育课基本没有专业专职的教师在岗,进而造成大部分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课一般都由担任班主任的语文、数学、英语教师代课,基本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形式单一。从调研了解的情况来看,我区中小学学生校内公益劳动、社会服务性劳动和技术性学习劳动的组织较好,但实际操作方面的家务劳动、日常生活自理劳动以及校外公益劳动、农业生产劳动开展得较差,忽视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4.劳动教育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全社会没有完成形成劳动教育的合力,没有承担起各自在劳动教育的职责。一些部门认为劳动教育是学校的事、是家长的事;一些人认为体力劳动是下力活,是下泥巴人做的,打心眼里瞧不起基层体力劳动者。部分家长对劳动的意义认识不到位,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优秀就“一好百好”了,用不着参加什么劳动。所以,但凡孩子有时间,家长定会催孩子看书做作业等,不会让孩子参加到劳动中,更有甚者,在学校还帮着孩子做清洁。还有的家长自己就轻视劳动实践、鄙视劳动者。 (二)原因分析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把这条写入了当时党的教育方针。建国70多年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反复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实际效果与党和国家及领导的期望仍有差距。现阶段全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 1.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有偏差。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升学竞争压力的影响,一些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认为只要努力学习,成绩不错,劳不劳动不重要,从而导致轻视孩子体力劳动的现象较为严重。现在是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劳动在家庭教育中往往被忽视,多数家长从疼爱孩子着想,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不主张孩子在家里参与家务劳动,更谈不上有劳动光荣的意识。 2.缺乏劳动教育的整体规划。劳动教育课程没有单独设置在课程计划中,只是在《综合实践》或《通用技术》课程中去实施,致使劳动教育课程的地位缺失,劳动教育无规划,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比较随意。 3.劳动教育评价考核机制不健全。现行没有较为完整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考核体系,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对师生的考核评价中劳动教育占比偏低,评价内容不系统、不完善。 4.劳动光荣的氛围没有完全形成。全社会对普通劳动者事迹的宣传力度还比较薄弱,还存在着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还比较严重。 三、加强全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劳动教育缺失,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机会减少,造成当前中小学生鄙视劳动,不会劳动,也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今“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学生还不乏其人。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加强全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全社会都应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教育价值与时代意义 劳动教育是以劳动为载体的教育形式,重在找准劳动和教育的结合点,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为成就青少年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基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引和新时代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各级政府、村社(社区)、家庭和学校要深刻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国家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要求,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真正把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纳入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让劳动教育不再弱化、软化、虚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全社会都应准确认识中小学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的关系 劳动教育可以促进人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可以促进人形成基本的生活生产劳动技能、初步的职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可以促进人强健体魄,形成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可以促进人在劳动创造中形成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要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进一步明晰中小学的办学目标与特色发展,明晰社会、企事业单位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各自应承担的职责,推动校内活动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找到合适时间合适形式合适地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等,扎实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 (三)全社会都应共同创新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途径及方式方法 要坚持思想引领,不仅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要坚持有机融入,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到区青少年成长教育实践基地、校园开心农场、农村家庭农场以及农户承包地现场参加劳动体验,让他们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多方协同配合,共同营造劳动光荣的氛围 劳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参与,需要政府、村社(社区)、企业、家庭和学校共同承担起这个责任。全社会要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营造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氛围。 1.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 要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工厂、家庭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 2.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家长要转变观念,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劳动实践,应培养孩子从小热爱劳动的习惯,要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 3.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应发挥在劳动教育的主导作用 (1)广泛宣传,增强中小学生劳动观念。各中小学要加强劳动教育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班(团)队课和家长会等积极宣传劳动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喜闻乐见的讲、读、写、演、唱等方式让家长、教师和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在人成长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劳动热情,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形成全社会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氛围和共识,让学生从小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2)因地制宜,促进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校本化。劳动教育作为一门以经验和实践为基础的课程,学校实施时,应因地制宜地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把握生活化和实践化的原则,促使学生知行合一,使学生进入体验,逐步探索形成学校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各中小学要在“2+X”活动等校本课程中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实践类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充分利用好开心农场等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参加劳动的机会,也要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打扫卫生、清洗自己的餐具等时机培养学生劳动习惯。要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适当地布置一些劳动“作业”,加强家校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劳动意志和劳动体验。端正劳动态度,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初步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具备一定的劳动素养。 (3)落实措施,完善中小学劳动教育机制。要加强劳动教育专项督导。区教育督导部门要定期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专项督导,将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中小学要把劳动教育课程教师与其它学科教师同等纳入考核评价,切实保障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在评先评优晋级时享有同等权利。同时,要规范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区教育教研机构要着力构建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机制,把劳动教育融入劳动课程、校内外劳动实践、家务劳动等各环节,促进理论学习与应用实践贯通,实现学以致用。此外,要优化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各中小学校要探索建立学生在劳动教育方面的评价机制,评价内容包括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评价主体可以是学校教师、家长、村社(社区)和企业等方面,把具体劳动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并作为升学或毕业的重要参考。 4.关工委在中小学劳动教育中要展现新作为 (1)配合家庭发挥基础性作用。如今以独生子女为核心的“四二一”(祖父母及外祖父母,父母,孩子)家庭模式已成为目前我国家庭主体,有些孩子无形之中成为这个“金字塔”家庭中众星捧月的对象。大部分中小学生的父母本身都是独生子女,接受劳动教育先天不足,培育子女劳动知识匮乏,经验严重缺失。有些中小学生起床要横催竖喊,铺床叠被,撒手不管,做作业要靠大人督促、陪读,甚至雇人写作业,做值日。到了初高中,重文轻德,重分鄙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更为普遍。家长只要考分,这些学生上学靠接送,穿衣要名牌,吃饭讲排场,成为“小皇帝”“座上客”。有的“00后”中小学生从小泡在甜水里长大,报到、放假行李不背靠快递,连袜子内衣整月都不洗,竟打成包裹寄回家轮换。独立自理能力、动手能力较差。这些现象是家庭劳动教育的失败。加强劳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家庭是最好的学校,家长是第一任老师。广大“五老”对此不能只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必须帮助夯实劳动教育的基础。在劳动教育上要带头做示范、作表率,诉家史、谈经历,搞活动、重激励,传接力、主让贤,主动帮、乐于教。 (2)配合学校发挥主导性作用。学校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现在国家对学校的劳动教育有了“硬指标”,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同时国家根据各学段特点,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及各学段的劳动教育内容、教学用时,也规定了具体措施。加强劳动教育学校是第一责任单位,学校的党组织、行政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对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是责任也是义务。作为关工委组织,特别是教育系统关工委和学校关工委以及老教师,为学校全面加强学生劳动教育,添薪加柴也责无旁贷。要配合学校政教、教务、党团组织等部门和教职员工,按规定设计不同学段的劳动必修课程的规划,帮助选择劳动内容、劳动时间、劳动场地、劳动过程,规定劳动课要获得的成果;要配合学校开展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教育,搜集整理劳模、工匠故事,利用国旗下讲话,晨夕会、团队会,进行每周一人物、每周一故事宣讲;要帮助完善考核机制,组织开展激励性活动。 (3)配合社会发挥协同性作用。现在的中小学生真正在校学习时间不足200天,还有150天左右都回归在社会。如何使学生离校不离教,加强劳动教育,各级关工委和广大“五老”要为学生参加校外劳动,投身社会实践,在提供方便、创造条件方面,一路开绿灯,切实做到服务优、指导精、基地好、效果佳,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架设起一座学生劳动教育的连心桥。要办好校外教育辅导站,增设一些家政、烹饪和园艺、耕种、饲养、非物质文化遗产、康复服务等相关的劳动教育课程,聘请老科协的老专家担任校外辅导员,讲农知、传工技。要创办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实际劳动,在劳动中长知识、增技能;各村(社区)关工委要因地制宜,建立种养小基地,明确不同年龄学生的“自留地”“承包田”,让学生认种、认管、认养、认护、认收,定期组织他们参加植树绿化,道路保洁,河道清淤等集体劳动,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品格。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各级关工委和广大“五老”要利用夏令营、冬令营,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建筑工地、装卸码头等地参加吃苦劳动,组织学生开展军事训练、野营拉练,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到福利院、敬老院开展服务劳动。
解决我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建议
走访调研 | 2021-12-10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少年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关心留守儿童,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重庆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劳动力输出比例较高,留守儿童数量较多。截至2020年6月底,全市共有留守儿童171184人,其中主城都市区有39608人,占23.14%;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有92952人,占54.3%;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有38624人,占22.56%。近年来我市在留守儿童救助保护、安全防护、关爱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留守儿童问题的复杂性、特殊性和长期性,妥善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仍然是全市的一项重点民生工作。 一、我市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儿童时期是人身心发育、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感情上的关心呵护、教育上的引导帮助,留守儿童生理、心理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业水平整体偏低 据统计,我市留守儿童由(外)祖父母监护148408人,占86.69%;由亲戚朋友监护22368人,占13.07%。留守儿童的(外)祖父母学历普遍较低,文化素质不高,有的甚至不认识字,也不会说普通话,只能照顾留守儿童的日常起居,对学业方面的辅导能力明显不足。亲戚朋友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够重视,“重养不重教”现象比较普遍。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速度跟不上实际需求,农村学校教职工编制不足,教师队伍素质整体偏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效供给不足。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课后作业无人辅导、学习成绩不被关注等情况,有些甚至抵触上学、翘课逃学。据调查,留守儿童学业水平(以考试分数衡量)比非留守儿童整体偏低8%以上。 (二)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怀的问题较为普遍,由于缺乏倾诉的对象和家人的引导,情绪往往得不到有效疏解与合理表达,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对父母产生不理解和冷漠态度,容易出现叛逆心理。农村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生活指导教师,难以为留守学生提供心理疏导和生活关怀。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正确的指引和帮助,对外界的认识容易产生偏差,有些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表现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悲观消极、不善于表达等,有的自卑懦弱、多疑敏感,有的性格怪异、暴躁叛逆,有的忧郁焦虑、自暴自弃。据调查,65%以上留守儿童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三)人身安全意识不强 我市留守儿童年龄较小,13周岁以下的占比79.91%,遭遇突发事件时应变和自救能力较差。少数监护人会关注并采取措施预防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发生,而相当一部分的监护人只是有时会注意或者很少关注,使得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留守儿童伤亡事故时有发生。此外,由于缺乏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有效监管,留守儿童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比较弱,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往往容易成为被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留守儿童被拐骗、伤害、猥亵的案件时有发生。今年6月21日,潼南区米心镇8名学生不幸溺水身亡,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11岁,这8名遇难学生全是留守儿童。 (四)道德行为失范较多 隔代监护普遍存在溺爱问题,对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足,有时因为监护人能力不足,变相以玩手机游戏、看视频动画等形式代替家庭教育。通过对20名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刷视频、打游戏、网络聊天等占据了他们70%以上的非学习和休息时间,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流和交往。隔代监护对留守儿童品德的培养普遍缺乏有针对性的引导,导致留守儿童在良好习惯养成方面缺项、漏项严重,容易错过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部分留守儿童在缺乏必要的道德约束情况下,容易在道德观念、道德行为方面受到一些负面影响,导致道德感缺乏,沾染上不良生活习惯。个别留守儿童甚至出现对抗父母、仇视社会等思想行为偏差,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化解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解决我市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协同发力,共同营造留守儿童健康茁壮成长的良好环境,最根本的是推动父母返乡就业创业或子女随迁进城,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 (一)突出家庭主体,提高留守儿童监护质量 家庭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监护主体,无论学校还是社会都无法完全弥补家庭缺位带来的影响,科学引导家庭做好留守儿童监护工作是第一环节。一是宣传引导父母树立亲子教育意识。加大《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宣传力度,使留守儿童父母清醒认识自身责任,提升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形成“既重养又重教”的氛围。二是借助互联网促进亲子互动。为留守儿童开通亲情电话、设立亲情视频聊天室、摄制留守儿童成长纪录片等,促进留守儿童与父母经常进行在线沟通和情感交流,让留守儿童时刻感受到父母在身边的温暖与亲情,不断提升幸福感。三是提高监护人履责能力。通过开办家庭教育培训班、建立家访制度等形式加强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和指导,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方式和方法,提升监护能力,使其真正负担起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探索以乡规民约的方式推行农村儿童监护人监督制度,建立邻里互助组,对法定监护人、委托监护人的监护情况进行监督。 (二)拓展学校功能,建好留守儿童成长乐园 学校是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主阵地,只有学校拓展管理服务功能触角,主动补上父母不在身边的缺位,才能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一是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加大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着力建设家校一体的寄宿制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和人身安全保障,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二是实行留守儿童动态监测。精准掌握留守儿童个人及家庭情况,“一生一档”建立台账,加强义务教育学生学籍异动规范管理,做好留守儿童控辍保学工作。三是加强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调整学校课程设置,将心理辅导、安全和法治教育课作为学校必修课,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促进留守儿童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四是开展留守儿童走访活动。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与学校定期联系制度,组织广大教师走进乡镇、家庭开展留守儿童家访活动,密切家校沟通联系,及时掌握留守儿童近况,加强对留守儿童防溺水、防火灾、防中暑等安全宣传教育,确保其生命安全。五是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通过活动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让留守儿童在集体生活学习中学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三)发动社会力量,助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正向的社会支持有助于弥补家庭、学校监护教育的“真空地带”,让留守儿童感受社会的温暖。一是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公建民营、财政奖补、购买服务、税费减免等方式支持民营企业或者社会组织探索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把留守儿童集中到固定场所进行监护,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照顾和指导。二是发展留守儿童关爱组织。加快孵化培育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鼓励引导“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及青年志愿者等有责任心、有爱心的社会人士与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援助、课后学习辅导、兴趣爱好培养等有效帮助。三是引导社会资源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筹建留守儿童基金并广泛吸纳社会捐赠,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四)深化制度改革,推动留守儿童源头减量 父母的监护、教育和亲情难以取代,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在于父母返乡就业创业或者城市接纳留守儿童,尽可能让儿童在父母陪护下成长。一方面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充分利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市域内“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契机,将农民就近就地就业与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结合起来,准确摸清农民工就业情况、就业意愿、职业技能等基本情况,及时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开展转岗技能培训、落实好帮扶政策,有针对性地推进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另一方面促进留守儿童进城团圆。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度,放宽进城务工人员落户限制。着力改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就学条件,降低公办学校的入学门槛,鼓励家长携带子女进城务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投入,推动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向携带子女的农民工倾斜,为他们提供更好居住环境。大力开展城乡儿童手拉手等活动,消除基于城乡、户籍身份等方面的歧视和偏见,增进城乡儿童的相互沟通和理解。把农民工的家庭教育指导、卫生保健、社会救助等纳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中,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建立完善以社区为依托,面向流动人口家庭的管理模式。
永川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及 加强劳动教育的调研报告
走访调研 | 2021-11-02永川区关工委组织相关人员,根据习总书记“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示,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推进我区中小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我区建设“中国西部职教基地”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服务,就我区中小学劳动教育与相关问题开展了调研。 这次调研,一是详阅了具有代表性的十六所中小学(园)开展劳动教育的情况汇报材料;二是深入三教小学、红炉小学、兴龙湖小学等实地考察了解劳动教育的开展与成果情况;三是听取了在永的高职院校和区职教中心就培养劳动型人才的意见,较全面真实地了解到永川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 一、我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取得的现状 (一)已有的成效 1.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教育部关于开展劳动教育的系列文件在全区中小学中得到贯彻执行,劳动教育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和落实。全区中小学都开设了劳动教育课,课时纳入了教学计划,有专兼职教师任教。学校积极主动开发劳动教育教材,探索劳动教育评价。如三官殿小学自编印发了《永川区三官殿小学植物种植教程》、《永川区三官殿小学励志少年之劳动教育评价办法》。 2.因地制宜,劳动教育形式多样化。各学校按《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因地制宜设置劳动教育内容,建立劳技室,有的学校还利用校内有限空间开辟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培植有小菜园、果园、蚕桑园、家禽养殖园等,丰富学校劳动教育内容,多途径培养学生学劳动,会劳动,爱劳动。 3.创新探索,劳动教育从校内向校外延伸,开辟校外基地,为培养创新和科学素养的一代新人创造条件。如:兴龙湖小学依托区科协在十里荷香建了十亩实践基地,种下了袁隆平院士的超级杂交水稻,让科学家精神在小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三教小学利用扩建征地剩余的8亩地,又流转二十多亩地,建立了“三琅琅农耕生态园”;五间小学在校外流转了6亩地,打造“担当农场”;职教中心以校企合作,搭建学生劳动体验平台,学生实训时间达到了三个月以上,学生毕业就可就业。 (二)存在的问题 1.社会、家庭、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着“重智轻劳”意识。一是有中小学生受社会和家庭不良意识影响认为做“劳动者”低下;职高毕业生不乐意一线岗位;二是有学校和教师认为增加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课会影响学科教学质量;三是因学校不具备劳动场所、师资,再加经费紧张等因素弱化劳动教育;四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督导评价考核机制不健全,难以促进社会、家庭、学校形成共识。 2.学校劳动教育资源与经费缺乏,制约了学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一是学校劳动场地和设施严重不足,再加上缺乏课程体系,没教材与专业师资,校外无资源,学校难以按规定开展劳动教育与实践活动;二是学校劳动教育缺乏专项经费支撑,学校劳动教育多数流于形式。如兴龙湖小学、三官殿小学、五间小学、三教小学、职教中心等开展劳动教育较成功的学校,反应出劳动教育中经费支出有压力。另外土地流转费学校无力调控,费用从600元到1400元亩不等。因学校劳动教育重在教育与实践,付出与收入不能等同。 二、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建议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落实“区委领导、区政府统筹、区教委主抓、部门配合、学校实施”责任是关键。只要认识统一,措施落实、督导评估有力,中小学劳动教育就能做实做强。 2.经费支持,保障劳动教育必备条件。建议通过“政府统筹,根据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不同要求,区财政按年度预算中小学劳动教育专项经费以奖代补;教委实施中小学劳动教育专项经费的统筹使用与监管,学校公用经费强制规定劳动教育支出比例”来解决好中小学劳动教育所必需的经费保障。 3.整合校外资源,共建共享。要建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配齐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教师,统筹规划中小学劳动教育,多形式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养成“幸福是奋斗出来”良好劳动品质。建议区政府出台中小学劳动教育校内场所校外基地建设相关政策,第一步先完成我区中小学校内劳动教育课程、师资配置与培训、实践场所建设和区级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信息库建设,让全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因地制宜以校为主全面开展;第二步由区政府主导,区教委会同区级相关政府部门组织论证,围绕我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和“中国西部职业教育基地建设”,选择校外资源,建立实训基地,通过试点、总结完善,再面上推广,实现全区中小学校外基地资源共享,特色发展,达到中央和国务院、教育部 “小学低中年级以校园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可适当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的相关规定目标,培养学生劳动习惯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之路。
多方联动 共同育人 努力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再上新台阶
走访调研 | 2021-11-02区关工委汇同基层关工委,通过走访、座谈,调研发现了一些关工委先进典型,特别是新市街道关工委值得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借鉴。再次,把调研情况总结呈现给大家,以供分享。 新市街道关工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支持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的配合下,周密安排部署,创新工作方式,抓实抓好“党政联动”“家校联动”“老少联动”“校村联动”“校企联动”,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浓厚氛围,促进新市关心下一代工作顺利开展。主要做法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党政联动”聚合力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关心下一代就是关心我们事业的未来”,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成立了由党工委书记任关工委主任,分管教育领导、老委会主任、教管中心和新市中学负责人等组成关工委领导班子,将原有的街道关工委与学校关工委班子进行了整合,由教管中心、中学负责人具体负责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各村(社区)也建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室,积极配合街道关工委开展工作。同时,坚持不断充实完善关心下一代工作队伍,做到了将工作的落脚点延伸到村,形成了完整的工作网络。 二是周密部署统筹推进。按照“党政推动、关工委策动、学校主动、村(社区)行动”的工作方针,制定出台了工作方案,细化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确保工作推进有力、衔接紧密。2021年,召开2次各村(社区)书记、主任和学校关工委同志参加的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校村联动、校企联动工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投入近30万余元,在街道8个村和1个社区建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室,建立了9个留守儿童辅导站,并挂上了“留守儿童辅导站”牌子,为“校村联动”打好基础。 三是创建“五好”基层关工委。新市教管中心关工委积极开展创建五好关工委工作,成为区关工委首批命名的“五好关工委”。2013年,被教育部关工委和重庆市关工委授予五好关工委先进集体;新市村、河石井村、河石桥社区是区关工委首批命名的“五好基层关工委”,堰耳沱村、东门村也被先后区关工委命名为“基层五好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李庆中被中共长寿区委、区政府授予“老有所为老教师”光荣称号,被评为“重庆市教育关工委先进个人“;关工委张新诚老师被中国关工委、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关工委工作先进工作者”;新市教管中心关工委的经验《坚持校村联动 关爱留守儿童》在教育部关工委工作大会上交流发言。 二、依托老年学校,“家校联动”添活力 一是充分发挥老年学校作用,传授家庭教育理念、方法。新市老年学校已有29年的办学历史,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工作方针,2017年荣膺“重庆市终身学习品牌”称号。党政主要领导多次到老年学校授课。我们充分利用老年学校这块阵地,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倾心传授如何正确教育管理下一代的理念和方法。如:李庆中老师以“培养孩子成才,发挥家庭教育的主导作用”为题,阐述了营造良好家庭教育氛围,注重提升自身素质,改进家教,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李树园老师以“培养自信心,注重沟通,正确引导孩子”为题,讲述了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意义和方法,以及家庭教育“十不要”。 二是推动家校共育,继续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参加老年学校学习的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老工人、老农民,通过不断地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较好推动了家校共育,有利于提高家庭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极大地为关工委工作增添了活力,也为做好帮扶留守儿童工作提供了保障。 三、充实“五老”队伍,“校村联动”有力量 一是关心爱护退休老教师,建立结对帮扶机制。退休老教师是关工委队伍的主体力量。多年来,我们坚持开展退休教师新年座谈会和重阳节活动,党政主要领导定期走访慰问关怀,老委会定期开展文艺娱乐活动等,使广大老教师感到组织的温暖,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精选20多名热爱孩子、富有爱心的退休老教师组成常年的关工委骨干队伍,不计报酬地对80名左右重点留守儿童实施结对帮扶,长期活跃在9个村级辅导站,社会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 二是努力壮大关工委队伍,充分发挥“五老”人员优势。“五老”队伍既是丰富的人才库,也是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在“五老”人员的积极参与、支持和帮助下,充分发挥关工委组织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亲情优势、资源优势,针对推进青少年的思想状况和表现、农村留守儿童管理等实际工作,措施得力、富有成效。为了动员更多老同志投身到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中,我们坚持每年在9个村(社区)精心遴选老干部、老党员,呼吁其加入到关工委队伍中,并组织了培训活动。他们与老教师们一道,热情关爱本村的留守儿童和困难学生,将校村联动工作落到了实处。 四、突出区域特色,“校企联动”谱新篇 新市街道认真开展校企联动,着力解决流动儿童“四点半问题”,让流动儿童快乐成长。长寿高新区党群服务中心联合新市实验小学开展的“智慧课堂”,成立3年间,切实解决了企业职工子女放学后监管真空期学习安全管理问题。同时,街道关工委联合高新区关工委在假期积极开展流动儿童课外辅导。 园区企业也积极参与爱心助学活动,点亮困难学子希望。园区豪迈、佳禾、旭松等13家爱心企业向区红十字会捐赠17.5万元基金,街道共13名贫困学生成功申请资助金;中木家居每年资助3万元用于30名困难学生。 “培育名花满天下,造就栋梁建中华”,情系下一代、心系下一代,事关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法,积极开创关工委工作新局面,携手培育新时代祖国的接班人:一是积极开展青少年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并依托“家风小镇”,争创“零犯罪”学校、社区、村;二是继续开展党史国史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青少年奋力拼搏、争做时代新人;三是继续做好“校村联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继续做好“校企联动”针对园区外来职工的这部分流动儿童进行有效管理帮扶;四是认真开展争创“五好”基层关工委活动;五是充分发挥好“五老”队伍作用;六是积极探索新的有规模、有影响力的工作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