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带关建 带出新格局
经验交流 | 2021-12-11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合川区以此为契机,大胆探索“党建带关建”新路径,走出了一条组织联体、思想联通、工作联动的关心下一代工作新路子。 市关工委领导调研合川基层关工委“党建带关建”工作 组织联体:优势互补力量大 2013年,合川区成立离退休干部党工委,与区老干部局合署办公,由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任书记,区关工委主任任常务副书记,从组织上将关工委与老干部局、离退休干部党工委联为一体,形成了“党建带关建”的强大合力。 2016年,合川区委组织部进一步明确,全区各镇街和区级部门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兼任本地区本单位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区里根据中央和市有关文件精神,规定支部书记、副书记、委员分别按照每人每年不低于2400元、1600元、1200元发放工作补贴,支部按每名党员每年1000元安排活动经费,统一纳入区财政预算,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基层关工委带头人选不好找的老大难问题,和基层关工委驻会老同志工作补贴和活动经费不好落实的问题。 2019年,合川区委进一步明确,区老干部局的主要职责包括“坚持党建带关建,引导离退休干部为关心下一代事业增添正能量”等,并将其纳入对镇街和区级部门党建工作的考核内容,从体制和制度上保障了党建带关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实现了党建关工的双促双赢。 思想联通:目标一致方向明 合川区关工委与区老干部局、区离退休干部党工委时时对标各自的工作职能职责,深刻领会关心下一代工作与老干部工作、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的辩证关系。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意见》,强调把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作为老干部工作的价值取向,鼓励广大老同志积极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老干部是“五老”的核心力量,老干部的作用发挥好了,对其他老同志和全社会都会产生示范效应。有了这种共识后,合川区关工委多次举办专题培训班,召开经验交流会,组织现场学习参观,指导基层同志统一思想认识,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担任党支部书记的同志大都有资历、有能力、有威信,由他们兼任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实行一岗双责,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更容易引起重视,在老同志中也更有凝聚力和号召力。经过几年的发展,合川区已建立离退休干部党支部74个,有离退休干部党员2329名,其中副处级干部占一半以上。 进入农村院坝宣传中国关工委成立30周年暨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精神 工作联动:协同配合效果好 从2015年起,合川每年都将关心下一代工作与老干部工作、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三会合开,统一部署“一老一少”工作,为区关工委联合区老干部局和离退休干部党工委开展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近几年来,他们每年都要联合组织对基层同志的思想政治和业务培训,联合召开镇街、区级部门、学校举行调研座谈会。特别是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传承红色基因、党史国史教育等工作上,一起发文布置、一起开会动员、一起检查督促、一起总结表彰,将关爱帮扶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纳入日常工作,使基层关工委活动做到了经常化、制度化,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在党建带关建的引领下,以老干部为核心的“五老”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的主体作用越发明显。在“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中,充分发挥老同志是改革开放亲历者、见证者、推动者的优势,到学校和社区宣讲,带头撰写征文。2021年初,区关工委组织由抗美援朝一级战斗英雄、老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抗疫英雄组成的英模报告团走进校园,青少年聆听报告自觉接受党史国史教育。在“关爱明天 普法先行”活动中,对全区镇街、区级部门的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集中进行普法工作培训,吸引更多老同志参与到青少年普法工作中来,让法治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抓好党建强基础,带动关工上台阶。合川区通过党建带关建,形成了晚霞映朝阳的生动局面。区关工委主任袁华正、区老干局局长査怀梅被中央文明办、中国关工委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称号,龙市镇退休干部党支部还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的殊荣。
当青年的“教科书” 做企业的“多面手”
经验交流 | 2021-12-11建立“两新”组织关工委124个,构建起纵横交错的组织网络,触角延伸至全区每个角落;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坚持服务企业、服务员工、服务社会的工作方向,帮助他们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回眸江北区关工委的前行步伐,广大“五老”倾力关心关爱下一代,他们是守望相助的“奉献者”、关爱青年的“引路人”,以实际行动充分展现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市关工委领导调研江北区企业关工委工作 老党员是永不泛黄的“教科书” “我生长在红旗下,是今天在座年纪最大的少先队员。我经历过贫穷和饥饿,是党培养了我,党的恩情我终生难忘。”回忆起当年的艰苦岁月,老人记忆犹新,以“亲历者、见证者、共享者”的身份和独特视角,宣讲党史故事。 江北区关工委把“五老”队伍作为党史学习教育行走的“教科书”,依托“主题党日”活动平台开设专题讲座,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将老党史讲成新故事、讲出新味道,成为温暖的“活党史”,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五老”们虽然双鬓已经斑白,身躯开始佝偻,但血管里奔腾的红色血液、胸怀中孕育的赤子情怀依然滚烫,鼓舞他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为突出“四史”教育,筑牢“四个”自信,江北区关工委会同区委党史研究室组织收集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党和国家老一辈革命领导人、革命先烈、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事迹,挖掘区内红色资源,整理编辑《历史的记忆》党史教育读本三辑,免费赠送给青年阅读;街镇在党群服务中心开设“党群微家园”,打造非公“云课堂”,搭建“指尖上党史学习园地”等青年员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四史”学习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活动,举办“群星耀中华—传承红色基因故事会演讲”和“学党史、颂党恩、践初心、跟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诗文朗诵竞赛活动…… 读党史、讲党史、听党史,从深化上悟、从消化上促、从转化上行……在江北区关工委的带领下,一场场“学与思”的互动交流、一次次“知与行”的躬身力行,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为民服务的行动和助力发展的动能。 向江北城企业关工委授牌 关工委是永不懈怠的“多面手” 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员工成长的“加油站”、处理劳资关系的“润滑剂”、构建和谐社会的“添加剂”……群众和企业眼中的“两新”组织关工委是一个多面手,用优质贴心的服务,激发大家爱岗敬业的干事热情。 “哭着来,笑着走”是北京盈科(重庆)律师事务所的常态,他们像开“医疗诊所”一样,用法律“处方”为群众“把脉治病”,帮助人们解除痛苦。在区关工委带领下,北京盈科(重庆)律师事务所专心致力开展为青少年维权保护工作,没有工资、没有节假日、不计报酬,每年为市、区内未成年人免费提供法律援助。近几年来,共为120名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智飞生物科技公司关工委响应党组的号召,积极组织青年员工围绕企业发展建言献策,攻坚克难,参与新冠肺炎疫苗研发,今年3月成功推出全球第一款上市的重组亚单位新冠疫苗,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和保护人民的健康作出积极贡献;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等“纳税百强”企业青年党员累计提出“金点子”356条,认领业务攻坚课题52个;华宇园林、民生能源关工委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动员青年员工开展爱心捐赠活动,筹集20余万元慰问困难职工;重庆市艺才高级技工学校十余年坚持免费为家庭困境青年、残疾青年及退役军人开展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 “两新”组织关工委的建立,极大地丰富了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资源,充实了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力量,为帮助和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发挥了独特优势作用,为江北区高质量发展培育了源源不断的后继力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重和爱戴。
做最“盼”的事 帮最“难”的忙
经验交流 | 2021-12-11做好青少年最“盼”的事,帮助青少年最“难”的事,九龙坡区关工委的“五老”们,是孩子们的“老朋友”,他们活跃在爱国主义教育一线、宣讲普法一线、志愿服务一线、关爱帮扶一线……对于孩子们而言,关工委的爷爷奶奶就是他们的“家人”。 这份深厚的情谊让九龙坡区关工委美名远扬—2018年,重庆市关工委授予九龙坡区全市唯一“党建带关建示范点”称号。在2020年召开的纪念中国关工委成立30周年暨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表彰大会上,中国关工委、中央文明办授予九龙坡区关工委“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开展“大手牵小手”植树活动 党建带关建双建双促 “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垃圾经过分类储存、投放和搬运,就有可能变成公共资源……”一场“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主题活动在二郎街道举行,不仅让垃圾“不落地”落到实处,更让环保意识根植在青少年心里。 在现场,“五老”们讲得卖力,孩子们听得用心,时不时做着笔记,沉浸式地学习垃圾分类常识。这是九龙坡区关工委“党建带关建”引领青少年铸魂塑形的活动之一,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如何在“拔节”的关键时期打底塑形,是新时代给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新思考。 九龙坡区关工委在全市率先建立“党建带关建双建双促”工作机制,以“带”为关键、“建”为重点、“促”为核心,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谱写新篇章。 在九龙坡区,哪里有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哪里就有关工委组织。目前全区建立健全三级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和关工委组织363个,基本实现1个离退休干部党组织联系衔接3个关工委组织,党的建设融入关心下一代工作全领域、全过程,形成“厚植爱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爱国主义教育品牌、“夕阳暖人心·‘五老’助成长”关爱帮扶品牌、“萌娃进警营”法治教育品牌以及黄桷坪街道“黄桷讲苑”、华岩镇“‘五老’五色志愿服务”、杨家坪街道“暖杨志愿者”等系列“党建带关建”联动品牌,推动品牌联动共建。 “党建带关建双建双促”让离退休干部的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五老”同志投入到关心下一代的事业中来。截至目前,全区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等红色教育活动365场次;“关爱明天、普法先行”“小公民法律课堂”“开庭啦”模拟法庭等各类法治宣传教育活动197场次。 “夕阳暖人心 ‘五老’助成长”六一庆祝活动 “五老”走城口助力脱贫路 “爷爷奶奶,你们慷慨无私的捐助,如雪中送炭般解决了我们的经济困难。我们每一位受助的寒门学子,都将常怀感恩之心,扎扎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以后学有所成回到故土,建设家乡。”城口县一位受助大学生代表深情地说,这一声“爷爷奶奶”让老同志们的心都融化了。 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九龙坡区关工委时刻心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围绕九龙坡区结对帮扶城口县脱贫工作大局,区关工委深入开展“‘五老’走城口”活动,深化产业、教育、文化、医疗帮扶等方面献计献策,帮扶青年人才带头致富,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调研过程中,道路崎岖阻挡不了他们的热心,山高路远削减不了他们的关爱,严寒酷暑停不住他们的脚步,他们带着170余万元资金,带着振兴城口的发展大计,开展“夕阳暖人心·‘五老’助成长”关爱帮扶行动。 100名困境儿童,因为他们的到来解决了燃眉之急;40名大学新生,因为他们的到来圆梦大学;50名大山深处的留守儿童,因为他们的到来得以与父母团聚;200名少年儿童,因为他们的到来实现童真心愿;还有很多城口农村青年,因为他们的到来找到脱贫致富的方向,对生活有了新干劲。 为青少年们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九龙坡区关工委受到热烈的欢迎,取得良好社会效果。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关工委组织力,九龙坡区关工委积极挖掘本地“五老”资源,按照全区建设“五好”基层关工委五年达标要求,目前已有85%的基层关工委创建成功。2021年底前,九龙坡区将实现“五好”基层关工委覆盖率100%。
扶贫“手牵手” 倾情“护春苗”
经验交流 | 2021-12-11“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民间流传的顺口溜,是对留守儿童现状的形象反映。酉阳县将解决留守儿童脱管问题作为脱贫攻坚的一场硬仗来打,县关工委联合团县委、县教委携手开展“扶贫手牵手”活动。全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16万元,39个乡镇(街道)的90个贫困村参与活动的青少年达到9234人,其中留守儿童3314人。累计参与人数达84630人次,帮扶资助贫困大学生1450名。 开展“酉阳,我们的美好生活!”乡村振兴实践活动 党政重视:同唱一首歌 酉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扶贫手牵手”活动,县财政划拨专项活动经费216万元,为活动开展提供了经费保障,县关工委为试点村居配套采购篮球、羽毛球、跳绳、象棋等活动器具。各乡镇主动作为,纷纷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统一召开活动筹备会及培训会,提供人财物力保障。各村点积极作为,及时召开代理家长座谈会,细化活动方案和安全保障。涂家寨村委会为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腾出大小会议室、图书室与儿童之家4个活动室,每次上课前安排卫生室工作人员为学生测量体温,严格把好活动开展安全关等。大溪镇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落实专职联络指导员。 多方合力:劲往一处使 县关工委开好培训会和总结会,活动前做好活动方案和安全预案,活动后及时梳理总结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 县关工委领导每学期都要走访不同乡镇、不同村点,实地查看活动开展情况,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意见建议,确保“扶贫手牵手”活动的高质量开展。每期活动前,县关工委、团县委、县教委都要联合下发通知,并统一召开培训会,对试点乡镇分管领导和“代理家长”队长进行工作安排,发放“代理家长”聘书。每期活动结束后,县关工委及时召开总结会,部分试点乡镇作工作总结,县关工委编写活动专报呈送市关工委、县委县政府,主动汇报工作成果。 县关工委通过加强与媒体的横向联系,酉阳报、酉阳电视台及时报道活动开展和推进情况,在酉阳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专题推送“扶贫手牵手”活动38期,大大提升了县关工委的社会影响力。 “代理家长”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手工教学 创新实践:共育一代人 “扶贫手牵手”活动覆盖全县39个乡镇(街道),选择贫困度深、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90个贫困村作为活动地点,就地聘请1450名返乡大学生或应届高中毕业生为“代理家长”,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或上门帮扶,帮助解决留守儿童在作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难题。 根据各地风土人情特点和留守儿童状况,县关工委采取乐于接受的方法引导留守儿童主动参加活动。就近就地对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开展课业辅导、自护教育、感恩教育、心理疏导以,培养留守儿童的书法、音乐、体育等兴趣爱好。不仅丰富了留守儿童暑期生活,还解除了家长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地投身脱贫主战场,实现增收脱贫。 2021年,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县关工委活动围绕产业、文化、生态、组织、人才等“五大”振兴开展了精彩纷呈的社会实践活动。黑水镇在课业辅导、心理疏导、智力训练上下功夫,开设知识竞赛、儿童影院、环境保护教育、娱乐互动等特色课程;麻旺镇开展文明礼仪教学,引导孩子们懂得“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板桥乡井园村围绕六个“1”开展活动,即每天1小时课业辅导、1个安全小知识,同在外父母1次视讯,1次留守儿童心里疏导,每周1次同在家监护人交流,每周开展1次集体活动。 通过“扶贫手牵手”活动,拓宽了留守儿童的知识视野,拓展了他们的兴趣爱好。通过开展课业辅导、自护教育、心理疏导及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让不少留守儿童还改变了不良习惯,增长了见识,增强了自信。
“大手牵小手”共赴幸福之约
经验交流 | 2021-12-11巫溪县地处渝东北、渝陕鄂交界处,因为位置偏远、交通闭塞、工业基础薄弱,以致县困民贫、人才缺乏,这里曾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一个“穷”字曾是巫溪发展的最大阻碍。巫溪县关工委在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过程中,围绕教育发展做文章,用教育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斩断穷根,“大手牵小手”共赴幸福之约! 市关工委领导在巫溪县调研 构建“4+1”模式,对留守儿童关爱有“家” “爸爸,你要注意身体,别太辛苦了”“爸爸妈妈不在家,你要听爷爷奶奶的话”……这是留守儿童与在外打工的父母,通过亲情聊天室展开的温情对话。 虽然相隔数百公里,但是巫溪县数以万计的留守儿童却能通过亲情聊天室,与父母“面对面”聊天、交流情感,让思念不再遥远。 巫溪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常年有13余万农民在全国各地打工,约占全县农村人口的三分之一。2020年全县有留守儿童22367人,占未成年人总数的15.9%,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38.8%。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孩子孤单待在农村家中,由此缺少陪伴与疼爱。 一直以来,巫溪县关工委对留守儿童关爱有“家”,配合教委启动营养工程、建立亲情聊天室287个、留守儿童之家124所,让孩子们在这里学习、玩耍、开展活动。其中,塘坊小学“乐和之家”被中国关工委评为“2019年全国优秀儿童之家”。 在巫溪县关工委的带领下,“爱心爸妈”“知心哥姐”结对2.5万多对,“爱心爸妈”来到留守儿童家中看望,送去暖心学习“大礼包”,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成长路上有人呵护,为其撑起“护苗伞”。“知心哥姐”从同龄孩子的角度与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沟通,倾听他们的悄悄话……这些“微爱接力”的举措,守护着每一颗童心。 如今,巫溪县形成了“学生有教、监护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的关爱留守儿童立体体系,构建了“4+1”关爱模式,包含党政主导、学校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家庭配合等多方力量,为留守儿童铺就了一条成长、成才之路。 市关工委为巫溪送来科技图书3000多册 端上“普法大餐”,守牢校园家庭“双阵地” 在凤凰职业中学,一堂触及心灵的普法课正在进行。“有一些与你们同龄的孩子,因为对法律的无知无畏,或缺乏防范危险的意识和能力,成为失足少年犯,或者是无辜的受害者,让人无比痛心。”课堂上,检察官通过“游戏+案例”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故事,让法律知识入脑入心。 每年,“莎姐”进校园活动都会组织40多名巫溪县检察院工作人员,来到同学们身边开办法治讲座,受益人数达7万多人。全县179所中小学,全都配有“法治副校长”,为同学们端上新鲜出炉的“普法大餐”。 在这个过程中,巫溪县关工委对“五失”青少年给予重点呵护。他们配合县文化执法大队整顿网吧,对全县12个网吧地毯式排查,那群头发花白的身影,令人动容。 巫溪县关工委就像一根纽带,把法治教育从校外“请进来”,也把家庭阵地紧密“系一起”,为“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等错误的家庭教育方法按下“刹车键”。 同时把监护家庭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全县3896位“五老”直接参与“建档立卡”工作,准确掌握各贫困户家庭的适龄未成年人情况,资助贫困生3.648万人次,其中让3687个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巫溪县关工委一方面动员社会力量、家庭力量,一方面牢牢守好校园这个主阵地,与主管部门一起围绕学习目的、防疫卫生、营养健康、防校园欺凌、安全意识、劳动习惯等方面加强教育,用爱点亮孩子心中的灯,照亮脚下的路。
“五老”同唱“青春之歌”
经验交流 | 2021-12-11奉节县关工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扛起政治责任,强化担当作为。全县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共唱“同一首歌”,用丰富的知识积累和人生经验为青少年铺平成长之路,为贫困青年点亮人生梦想,为千年诗城的跨越发展汇聚磅礴的青春力量。 领导重视:关工组织遍地开花 奉节县关工委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找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配合、主动作为”的工作定位,团结带领“五老”志愿者投身关心下一代事业之中,引领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领导重视是贯穿奉节县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一条鲜明主线,县里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任主任,县人大、县政协老领导及县委老干局、县教委、团县委负责人分别担任名誉主任、常务副主任、副主任,县级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建立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关工委主动作为、成员单位全面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关心下一代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了集体领导、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在“党建带关建”的引领下,关工委组织已延伸到奉节的各个领域。目前,全县45个机关单位、33个乡镇(街道)、63所学校、390个村(社区)和部分企业都已建立关工委组织,“五老”志愿者突破500人,成立县级“五老”工作团队5个。 儿童虹膜识别守护专项行动在奉节县举行 “五老”助力:倾情托举明日朝阳 奉节县关工委依托找宝儿童虹膜保护云奉节工作站,为全县31619名2—12周岁儿童免费录入虹膜信息,建立虹膜信息数据档案。推动儿童防丢防拐常识进村社、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用科技手段筑起儿童安全保护屏障。 奉节是一个劳务大县,面对留守儿童多的现实,县关工委倾力打造“儿童之家”。线上开通“儿童之家”学习课堂,线下打造390个社区“儿童之家”,定期推送婴幼儿养育、儿童科学防疫、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20余门,持续开展“1+1+N”困境儿童关爱项目和爱心妈妈“六个一”关爱帮扶活动。动员1300多名“五老”人员、教师、志愿者等担任5645名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建立亲情聊天123个室、安装亲情电话656部,为留守儿童找回缺失的亲情。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县关工委精心组织家长学校开展“家校社”共育,县教委动员7724名教师对13.61万名中小学生进行家访,为贫困学生“送育上门”,为留守儿童“送爱上门”,为残疾学生“送教上门”,开展家庭教育专题讲座30余场次,多所学校和羽声社区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播放各类家庭教育课程120堂次。 针对留守儿童、中高考考生等群体,县关工委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合作,建立103个心理咨询室,开展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在中考、高考期间,县关工委以“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为平台,帮助考生及家长减压降燥。聘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青少年宫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室,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 平安小学老师在平安三队低保户家中为孩子辅导功课 青年图强:科技点燃青春梦想 青年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也是奉节县关工委工作的主要方向。通过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聘请农技专家为农村青年解决就业创业和产业发展难题。 奉节县关工委依托市关工委“授渔脱贫”行动培训计划,选送6名贫困家庭青年到重庆市艺才技工学校参加免费培训,学业完成后全部实现就业。县关工委还通过“为了明天·彩虹帮教”项目,将36名不良行为青少年送入奉节行知技校就读,让他们在技能学习中重拾生活的信心。2019年来,县关工委先后组织501名农村青年参加实用技术培训,151名农村青年取得等级认证。 为培养青年致富带头人,奉节县关工委采取专家团包片、技术队包村、经纪人包销的农技随访行动,指导青年农民发展“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大力发展脐橙、油橄榄等增收产业,带动贫困青年家庭脱贫致富,培养出了刘贵元、彭阳等大批青年致富带头人。
传播正能量 倾注真感情
经验交流 | 2021-12-11云阳县关工委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始终把教育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作为工作出发点,把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工作着力点,把传播正能量、倾注真感情作为工作落脚点,不断探索队伍建设新机制,创新关爱工作新载体,构建关爱工作新格局。 为“五老”关爱团成员代表及网吧监督员颁发聘书 机制创新:激活“五老”资源 云阳县关工委通过建立联动、情感、管理和保障四个机制,整合“五老”资源、优化队伍结构、激发工作热情,实现了关工载体由旧变新、关工平台由窄变宽、关爱活动由内向外的转变。 为壮大“五老”队伍,县关工委与县退教协、老科协、老年大学等建立联动机制,引导“五老”投身关心下一代事业之中。县关工委根据个人专业能力和工作需要,实行分批聘用,盘活人才资源,优化队伍结构,全县“五老”关爱团人数达到518人。 为聚合“五老”优势,云阳县关工委通过开展交流座谈、走访调研等形式,引导“五老”强内功、夯实功、练长功。县关工委成立“五老”讲师团、“五老”艺术指导团、“五老”教育基地指导团3个“五老”关爱团和14个分团,通过主题活动报批制、汇报制、奖励制的制度创新,保障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顺利开展。县关工委建立“五老”人事档案,公布“五老”关爱团名单,为“五老”关爱团成员颁发聘书和工作证,并按照公务人员下乡标准享受同等补贴,解决交通费用等。 六部门联合举办“新时代家庭教育360”公益活动 载体创新:发挥“五老”优势 为提升关心下一代工作水平,县关工委针对影响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实际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调研,通过基地建设和平台创新,靶向解决社会热点、学校难点、家庭痛点、学生盲点等困扰青少年成长中面对的各种问题。 县关工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工作主线,开展各种阵地建设和主题活动,先后建成了红色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基地、“学宪守法”教育基地、科普创新基地、环保教育基地、劳动品质教育基地、家教社共育基地、心理健康教育基地等大批“关心下一代星级教育基地”,这些基地从各个层面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充电。 经专家实地评定,全县共评出了30个首批星级教育基地。立足这些关爱阵地和帮扶项目,让“五老”关爱团成员实现了人人有事干、个个能干事,处处能发光、时时能放热的关工目标。 路径创新:彰显“五老”作用 结合与乡村教育实际、部门及基层关工组织建设和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实施关爱行动,是贯穿云阳县关工委工作的一条主线。 自2018年以来,云阳县关工委通过“五老”关爱团与退休教师协会、老年大学等多方联动,采取传、帮、带等方式,弥补学校国学传承、艺体教育等师资短缺的问题,组建了葫芦丝、口风琴、笛子、二胡等民乐及川剧、少儿合唱队(团)、国学经典朗诵辅导班。三年来,退休教师志愿者培训师资326人,深入课堂教学6080余节,受益学生5000余人次。县关工委联合县民政局、县总工会、县妇联、县科协、团县委采取联合联办联动形式,联合打造“家教社”共育实践基地,开展“新时代家庭教育”公益活动,完成讲座38场,线下直接受众人数5300余人,线上受众人数超过2万人。 为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和育人方法,关工委组织18岁以上女性参与“新时代女性”成长活动,在活动中树立新时代女性的正确认知。在脱贫攻坚中,“五老”志愿者积极联络海内外企业及社会爱心人士持续开展捐资助学活动,争取爱心企业捐资打造光伏路灯示范点,争取市扶贫开发协会280万元救助金为障贫困患者和低视力青少年患者提供全额救助治疗;捐赠中小学生、幼儿园经典红色科技书籍91000册,通过设立“蒲公英教育助学金”资助贫困学生380名。街道社区、完小实现“留守儿童之家”全覆盖,结对帮扶留守儿童380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云阳县关工委深知,关工委工作永无止境,只要建好“五老”团队,发挥好“五老”作用,关心下一代工作就有活力,就能让广大青少看到希望与未来。
晚霞映校园 新绿万千重 忠县拔山镇小学发挥基地示范作用
经验交流 | 2021-12-11拼却老红一万点,换将新绿万千重;桑榆未晚霞满天,春风化雨育新苗。 哪里有青少年,哪里就有关工委。拔山小学位于渝东北忠县拔山镇,学校的发展与这样一群老同志分不开,他们离而不休,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呕心沥血、执着坚守,把爱付诸给拔山学子,谱写了一曲曲关爱之歌、奉献之歌。 重庆首个“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示范基地”-拔山小学 校园蜕变:重庆首个“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示范基地” 漫步拔山小学校园,绿树荫荫,花香四溢。花草树相间,建筑错落有致,动静相宜。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环境文化独具魅力。运动场上,孩子们开心奔跑、跳跃,尽情挥洒汗水,笑声回荡在校园上空。 “我们的新校区特别美!”这份言语中的喜爱,来自于拔山小学B校区建设项目,离不开市、县两级关工委的鼎力相助。 环境育人,尤其对于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校园环境就是最直接的教育底色。在实地调研旧校区之后,关工委的老同志们注意到,孩子们的很多需求得不到满足,这挤挤攘攘的校园环境,已经跟不上孩子们的成长。 怎么办?建新校区!资金难题摆在眼前,市、县关工委一方面向政府求助,一方面争取社会捐助,还联合忠县水利局等多家单位共同伸出援助之手,支持学校发展,关爱孩子健康成长。 众人拾柴火焰高,涓滴汇聚成为强大动力,新校区水到渠成。细数拔山小学的发展蜕变,每一步都离不开忠县关工委的支持。2017年6月,拔山小学被命名为重庆市首个“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示范基地”学校并授牌,获赠发展基金50万元,为学校发展注入强心剂。 一路走来,带着来自关工委以及社会各界的厚爱,学校秉承外强基础,内强实力的发展理念,以“阳光普照,快乐成长”为办学理念,办人民满意的“阳光特色教育”学校,“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足球课程的实践研究”项目成为忠县首个立德树人项目实践基地。如今,拔山小学焕然新生,拥有全县一流的校园环境,一流的配套设施,一流的服务品质,向更高、更强、更具特色的道路迈进。 拔山小学是重庆首个“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示范基地” 学生成长:老同志就像亲人一样亲 “孩子们,爷爷奶奶来看你们了!”每年六一、元旦、春节期间,忠县关工委领导、拔山镇关工委领导都会带上节日的慰问和祝福,看望学校的学生。 当一双布满皱纹的大手握紧一双稚嫩的小手,怜爱之情溢于言表。孩子们的成长牵动关工委老同志的心,尤其是曾经深陷贫困的他们,不仅需要物质帮助,更需要重建信心,昂起头来做人。 “谢谢爷爷奶奶!”接过学习用品的孩子们,有些羞涩,不自觉地低着头,眼神中透出不自信。老同志们像对待自己的孙辈一样,一把将孩子揽进怀里,不断地鼓励与关怀,拉近彼此的距离,融化心里的寒冰,并让他们知道,自己跟城里的孩子一样优秀。 日积月累的相处,关工委的老同志们跟拔山小学的孩子们像亲人一样亲,不断的暖心鼓励,也是孩子们成长路上一份珍贵的礼物。 近5年来,拔山小学参加“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30多名同学获县级一等奖,10多名同学获市级一、二等奖,1名同学获国家级二等奖。在全国五好小公民“红旗飘飘,引我成长”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中,25篇征文获县级一等奖,5名学生在县级演讲决赛中获一、二等奖。在全县安全、法治、德育等主题教育征文活动中,50多名学生获一、二、三等奖,在县级演讲比赛活动中,10多名学生获一、二等奖。 护童心,强师资,重发展。在县关工委的支持下,拔山小学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打造了一批优秀教育人才,获国家部级优课、国家级说课活动一、二等奖,在国家级、市级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学校先后荣获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重庆市平安校园、市级安全稳定先进集体、市级最佳文明单位、市级红领巾示范校、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县级学术先进集体、县级高速公路安全教育先进学校、县级“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先进集体、县级敬老模范单位、县级学校发展规划一等奖、第三届“国家资助,助我成长”征文活动优秀组织奖、2020年基础教育质量检测先进集体等殊荣。 关怀暖人心,前行加油干!未来,拔山小学将进一步加强精细化管理,外树形象,内强肌体,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全力办人民满意教育,创建特色学校,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三百工程”进校园 诗风化雨润少年
经验交流 | 2021-12-11荣昌区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以“创特色,树品牌”为工作导向,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开展送诗词书画进校园活动。区关工委将各种主题教育融入诗词书画之中,打造出了“送书画和‘三百工程’进校园”“关爱祖国未来,呵护心灵之窗”等一批特色活动品牌,让青少年在诗词书画的浸润中,自觉将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送书画进校园品牌活动 书画进校园 翰墨润人生 一字一方圆,一笔一江山。一点一春色,一抹一冬寒。荣昌区关工委通过开展诗词书画进校园活动,让青少年在或沉雄豪劲,或清丽和婉,或端庄厚重,或高逸幽雅的书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自觉提高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 从2009年起,荣昌区关工委以“书画为媒,文化为根”,联合老年书画研究会到中小学校开展“送书画和‘三百工程’进校园”活动。每到一所学校展出书法、绘画作品100余幅,为书画爱好者赠送100支毛笔、100本字帖、100本习字本。老年书画工作者现场为师生书法、绘画,面对面进行传统文化熏陶,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和好评。 活动由最初的不定期举行,到现在每年深入4所学校开展诗词书画进校园活动。至今,活动已遍及全区50多所中小学校,并逐步向村(社区)儿童之家扩展。师生们拿到书画家现场创作的作品爱不释手,纷纷表示要好好写字学画,为弘扬中华书画艺术增光添彩。 活动有主题 校园拂新风 每次书画进校园活动,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书画家们根据区关工委当年工作或“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主题,创作契合主题的书画作品。在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普法教育书画进校园时,书画家们现场为师生创作法治书画作品,让学生在书画熏陶中进一步增强法治观念。在“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书画展中,充分展示了各级关工委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和广大“五老”对青少年进行艺术素质培养的显著成效,大大激发了广大青少年的爱国热情。 在送书画进校园活动中,区关工委组织召开师生座谈会,老书画家们纷纷就如何将诗词书画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各学校纷纷表示要以活动为契机,把书画教育与常规教育教学紧密结合,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画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教育和艺术修养。学校师生通过活动领略名家风范,体验书画艺术魅力,激发了他们书画创作热情。 为进一步扩大活动影响力,区关工委与区教委联合开展“三百工程”杯中小学书法绘画评选、“关爱明天、普法先行”老少书画大赛和“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书法送教等活动,推进校园文化和美育教育再上新台阶。 开展“三百工程'关爱留守儿童。 齐心护春苗 润物细无声 荣昌区关工委在开展活动时,要求学校所在镇街关工委全面介入,发挥基层关工委的主体作用。活动过程中,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到场,让基层关工委的工作实起来、活起来、亮起来。 “送书画和‘三百工程’进校园”活动,旨在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书画艺术在校园绽放,不断丰富学校德育内涵。参与“送书画和‘三百工程’进校园”活动的都是当地较有名气的老年书画家,活动消息发布后,学生家长和青年书画爱好者纷纷赶到到场,向老专家们请教、求取墨宝以作纪念。区融媒体中心记者进行现场采访报道,大大提升了活动的品牌影响力。 为推动活动持续深入进行,荣昌区关工委发动爱心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伸出援手,为书画诗词进校园和“三百工程”提供资助,得到了众多企业家和社会人士的广泛响应,纷纷出钱出物为孩子们尽一份心,出一份力。有的企业家还随书画家们一起到学校参加活动,从而汇聚起了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磅礴力量。 诗词书画进校园,文脉流传驻心间。荣昌区关工委通过诗词书画进校园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和滋养青少年的成长之路,成了提高广大青少年文化修养与道德素养的艺术催化剂。
家育清风立少年
经验交流 | 2021-12-11家庭教育实践校老师家访 家不只是身体的住处,更是心灵的归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潼南是革命先驱杨闇公和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的故乡,潼南充分利用挖掘红色资源,在全区广泛开展“家育清风”行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践行好家训、培育好家风、涵养好作风,为青少年创造良好学习和成长环境。 建基地:家风家训育新人 传承和弘扬良好家教家训家风,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016年,潼南投资24万余元,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杨尚昆故居“四知堂”外建设重庆家风教育基地——潼南家风主题公园,将杨闇公旧居家风馆打造家规家训家风传承教育基地。主题公园建有家训区、家礼区和家国文化区等。家训区以勤学、仁爱、惜时等10个家训为核心内容;家礼区展示古代24个名人尽孝故事和新24孝——现代人孝亲敬老故事;家国文化区则全面呈现现代人感恩父母、孝老爱亲以及国安千秋业、家和万事兴应该遵循的10个家礼之循。 良好的家风家训,可以为青少年指点人生迷津、引领人生方向。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家教,流传下来许许多多引人向上、催人奋进的家规家训。为挖掘具有本土特色的家规家训,潼南组织21名知名专家、学者深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杨尚昆故居和革命遗址永绥祠等地考察调研,广泛收集和提炼革命先辈的家风家训,全面阐释“清白传家、勤俭持家、守时守信”等好家风,形成了《从严从实修身,立德立行治家》《革命先辈家训解读》等13个课件,作为全区弘扬良好家风、培育时代新人的典型素材。 育新风:立德立行美少年 传承家规家训、弘扬优良家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合力。潼南打出组织发动、部门配合、镇街协同、家校联动、“五老”参与的组合拳,引导广大青少年立德立行。 立足家规家训家风传承教育基地,潼南区关工委积极组织青少年到家风主题公园聆听杨闇公的革命事迹、“尚昆的家国情怀”“杨氏清白传家”等故事,让青少年切身感受古今家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双江镇每周举办“双江大讲堂”和“周末讲堂”,宣讲家规、家训、家风故事和杨闇公革命故事、英雄模范故事等,每年到基地接受教育的学生多达4000余人次。 区关工委把“家教家风”教育作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邀请潼南名师工作室教授和“五老”举办“传统孝文化进校园”专题讲座,撰写川剧“少年杨怀清”和“尚昆同志的家国情怀”等乡土教材,遴选100余名“五老”志愿者组成家教宣讲团学校宣讲,引导全社会议家风、立家训、传家礼。各镇街组织“五老”进学校、进社区,对中小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作业辅导、心理疏导,在学生和关工委组织中广泛开展“我为家里做点事”“学雷锋见行动”和“树廉洁家风,建和美潼南”“传承优良家风,培育崇高品格”等主题活动。学校定期举办教育教学开放周,邀请家长、社区干部进校园、进课堂、进活动,形成家校社共管共育的良好氛围。 区委宣传部、区关工委、区融媒体集团等充分运用潼南微发布、潼南同心姐妹等新媒体开设“好家风 我点赞”网络互动平台,滚动展播优秀家风家训、最美家庭故事等,通过网上“晒、谈、讲、展、秀”,群众参与互动超20万人次。 树标杆:文明之花遍地开 为促进传统美德在现代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潼南区关工委广泛开展“最美家庭”“五好文明家庭”“平安家庭”“绿色家庭”等评选活动,培养区级以上最美家庭328户、五好文明家庭70户、星级文明户2100余个,其中1个家庭获评全国文明家庭、6个家庭获评全国最美家庭和全国五好文明家庭。通过举办“身边的感动”巡回报告会、“家风文化进基层”主题巡演、“好人在身边”微访谈等,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传承中华美德,树立良好家风,建设和美幸福潼南。 在潼南,领导谈家风、干部传家风、社区群众讲家风,已成为全区上上下下的自觉行动。广大“五老”进学校、走村居,给孩子进行学习指导、作业辅导、心理疏导,讲述红色故事和少年成长故事,不仅赢得了学生的欢迎和家长的信任,还促进了民风、村风、社风、党风政风的根本好转。
校村联动 温暖留守儿童成长路
经验交流 | 2021-12-11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外出务工父母最大的牵挂。长寿区关工委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精神,通过党政推动、关工委策动、校村联动、“五老”行动,通过建立校村联动关爱留守儿童长效工作机制,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撑起了一片蓝天。 开展校村联动关爱留守儿童联谊活动 党政推动:有温度的人文关怀 2007年,长寿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全覆盖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区主要领导亲自推动“校村(社区)联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时任区委书记周勇在参加“校村(社区)联动,关爱留守儿童”时要求,共聚正能量、共育一代人、共圆中国梦。 区政府将“校村联动,关爱留守儿童”长效工作机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街镇全力推动,学校、村居和商界精英同心同德,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献计出力。江南街道在社区、村全覆盖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新市街道支持五名老教师创办老年学校培训“爷爷奶奶”家长,在社区、村全覆盖建立留守儿童辅导站;双龙镇、洪湖镇通过“党建带关建”,把留守儿童关爱帮扶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目标考核重要项目。 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大大增强了各级关工委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底气与信心,并形成了“校、村(社)联动,关爱留守儿童”长效工作机制与强大合力。 开展校村联动关爱留守儿童联谊活动 校村联动:抓健全的人格培养 2005年,长寿区关工委通过调研发现,70%以上农村孩子留守在家。这些留守孩子大多孤僻、自卑、习惯差、学习成绩差,不仅让家长焦心,也让学校、村(社)担心。 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成了长寿区关工委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区关工委依托村计生协会,在全区266个村(社区)建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室,并组织专家和“五老”就如何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进行系统地培训和指导。区关工委还联合区教委关工委,建立直属学校和教管中心关工委55个和街镇关工委19个,从不同层面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抓留守儿童工作,是新农村建设中最紧迫的民生工程。基于这样的认知,区关工委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通过校村联动打造关爱留守儿童防护墙。葛兰中学、葛兰镇教管中心与社区(村)联动关爱留守儿童,每季召开留守儿童工作联席会,每学期开学和期末召开留守儿童座谈会,期末召开表彰会,重大节日举办留守儿童才艺展示联谊会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学习、生活、习惯养成、心理疏导等方面培养留守儿童独立、自强、自尊、自信的健全人格和鲜明个性。 2011年,区关工委和教委关工委全面推广葛兰经验。全区学校和村(社)积极行动,及时制定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动工作措施,并按照一人一册(一策)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台账。区关工委动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老辈子志愿者担任代理家长;动员大学生村官按照一帮一或一帮多的模式,结对帮教留守儿童;发动个体户、民营企业家捐钱捐物,共同帮扶留守儿童特别是贫困留守儿童。 共赢引动:被缩短的亲情时空 咬定青山不放松,校村联动育新人。自2017年以来,区关工委先后在葛兰镇、龙河镇、新市街道等街镇召开“校村联动关爱留守儿童”推进会和经验交流会,推动建立校村联动关爱留守儿童长效工作机制。 各街镇村(社区)、学校一边现场观摩,一边总结经验,一边整改推进。通过每年关工委片区会发现先进、树立典型,推动校村联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葛兰中学退休老校长江树清欣慰地说:“我帮教过的几个孩子都工作了,还时不时向我倾诉工作中的开心与困惑。”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的纵深推进,大量看好西部机遇的企业纷纷落户长寿工业园区,农民工纷纷从沿海发达城市逐步回流到成渝地区。经长寿区政府部门牵线搭桥,长寿举办了留守儿童家长专场企业用工招聘会,引导留守儿童家长就近就业,开创了企业、家长与留守儿童多方共赢的局面。因为空间距离的缩短,留守孩子见父母的次数多了,关爱多了,亲情近了,心就暖了。 校村联动的创新实践,让长寿留守儿童不再是被遗忘的花朵,而是在强大的爱心磁场里实现茁壮成长成才。
“校地合作”谱写育人新篇
经验交流 | 2021-12-11北碚区关工委和西南大学关工委立足各自的基地优势和智力优势,打造共建共享的育人平台。在帮困助教、关爱儿童、科技脱贫、拓展大学生实习基地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走出了一条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校地合作之路。 “老专家下乡”,科技扶贫助农 校地合作优势互补 城乡教育双向赋能 2013年,北碚区关工委和西南大学关工委召开联席会议,就校地合作、联手育人达成共识。校地关工委每年召开联席会议,推动校地合作机制和合作项目落到实处。 校地关工委组织“五老”人员和西南大学学生志愿者,携手关爱贫困儿童健康成长。西南大学志愿者通过义卖书籍报纸资助红岩小学200名贫困儿童,捐赠图书1000余册设立“爱心书角”;对凤林小学200多名农民工子女进行课业辅导;帮助天府中学建立足球培训实践基地,共建职教中心法治教育实践基地。 科技扶贫是校地合作的重点领域。西南大学和北碚区关工委通过开展“老专家下乡”活动,深入柳荫镇、金刀峡镇、东阳街道等镇街数十个村社和十多个农业产业基地,打造大学生实践基地。帮助当地群众解决种养殖、果品换代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问题,举行特色农业葡萄种植、大棚蔬菜等各种栽培技术培训。 在老专家的指导和帮扶下,一个个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基地成了当地乡村振兴的样板间。8年来,共为300余家种养殖专业户持续开展技术指导,印发农技资料近万份,被誉为“致富财神”。 深挖校园特色文化 非遗项目重获生机 西南大学有不少老教授和老专家,他们十分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在校地关工委的精心策划下,老教授和老专家纷纷投入乡村儿童的教育帮扶工作中。 复兴小学是一所乡村小学,办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薄弱,但当地“线描画”已有上百年历史。西南大学老校长、校关工委副主任宋乃庆带领老教授、老专家深入复兴小学,就“线描画”品牌打造、学校师资培养等进行调研,推动复兴小学打造以“线描画”为主的特色校园。西南大学免费为该校提供师资培训,选派青年教师和学生到该校开展教学交流和教学实习,并在该校设立美术实践基地。在西南大学的帮扶和指导下,复兴小学实现成功逆转,不仅获得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被命名为重庆市少儿美术特色基地学校、童画中国梦示范基地、十佳特色文化校园,同时“线描画”被列入重庆市非遗保护项目,学生“线描画”作品已走出国门。 三圣学校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于一体的十二年制学校,大鼓、根书、手工面条制作是该校的三大文化特色。宋乃庆多次带领专家们深入该校指导挖掘三圣文化,并成功申报三圣大鼓、三圣根书、三圣手工面3个市级非遗项目。 大学生志愿者捐赠图书。 四万学生投身实践 汇聚青春磅礴力量 西南大学和北碚区关工委紧扣社会需求,利用高校志愿者的专业优势,开展有针对性的文明实践服务。 校地关工委联合西南大学老教授协会、老年书画研究会,深入社区、村镇和学校开展“书画下乡”活动,免费指导农村小学生学习书画。撰写春联3000余副、牌匾近百幅,赠送书籍500余本,受关爱学生5万多人次,受益青年农民1.5万人次。 西南大学志愿者长期在北碚开展“小小农业科学家”等实践活动,收集乡土素材,编写乡村儿童美育教材《我爱北碚》《龙车环保大战》《龙车村环保美育教材》等,开展“家乡小导游比赛”“亲子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将先进文化耕植在乡村。 北碚区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区级中心、分中心、实践所和实践站点,全部对大学生开放,推动高校建立校外实践基地38个。在8个街镇、6所中小学和十几个社区开展科技扶贫、普法教育、关爱儿童等活动近百场次,4万余名在碚大学生志愿者自觉投身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让在校学生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得以锻炼成长。 校地关工委同唱一台戏,共育一代人,得到了重庆市关工委、市教委关工委的重视与支持,各级领导多次亲临现场调研指导。重庆市关工委主任肖祖修多次在全市关工委会上强调:校地合作对高校和地方关心下一代工作具有创新价值和指导意义。
“五老”无私献良策 青年创梦路更宽
经验交流 | 2021-12-11在永川,活跃着一支以离退休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为主体的关心下一代工作队伍,他们打破年龄的界限,把为人民服务的时间拉得与自己的生命一样长,用一生的坚守与赤诚,写就“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的生动诠释。他们怀着一份强烈的责任感,凭着满腔爱心和热情,用高尚的人格影响青少年,用丰富的经验培育青少年,用无私的奉献关爱青少年。 唐万超被中关工委评为“五老”关爱行动“双带”农村青年人才 让创业青年借智慧 时隔多年,永川区关工委的老同志依然记得2016年4月21日见到曾斌时的场景,他愁容满面,身上有干劲但方向很迷茫。自走上养殖孔雀这条路,一道道现实的难题便摆在眼前:如何把孔雀的美“最大化”?如何将孔雀与永川秀芽这一名茶结合起来…… 在实地参观调研了曾斌的孔雀养殖场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开始出谋划策。 “孔雀养殖一定要搞好防疫,茶叶要选好品种”; “创业示范基地基础有了,目前差的是特色和亮点,可否思考借助定期召开的永川大中专院校关工委工作联席会这个平台,增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把曾斌的创业与永川的职教相关专业结合起来”; “要注重‘内宣’,要让养殖场的墙壁、空坝都变得生动起来”; “茶叶要尽快申请QS认证,为今后大量产出做准备”…… 老领导、老同志们凭借宝贵的人生阅历、丰厚的知识储备,为曾斌出点子、想办法。而正是这场“及时雨”,让曾斌感觉拨云见日,眼里重新闪着希望的光芒。他上前与关工委的工作人员一一握手道谢,激动之情溢于言表,那个充满创业斗志的曾斌又回来了。 春天的巴岳山上空气清新,野花绽放,迎面而来的生机与希望让人心情愉悦。在区关工委的指导、帮助下,曾斌的创业示范基地按下“加速键”,一步步驶入规范化轨道,他和“百鸟之王”一起编织的“创业梦”也正在实现…… 一个个奔走在基层的“五老”身影,怀着一颗颗爱心,闪烁着奉献的光辉。他们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为关心下一代、关心青年创业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赢得广大青少年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关心帮助南大街街道大南村的残疾儿童 让帮扶工作出成果 永川区关工委制定了“2.3.4+N”关爱帮扶工程计划,确保关爱工作落到实处出成果,即:每年培养2名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青年人才;培育3个关心下一代帮扶品牌;培育4个示范“儿童之家”;帮扶N名困难青少年。 在帮扶工作中,永川区关工委帮助困难青少年320余人,培养了3名青年创新创业,发放农民劳务工资50余万元,带动周边20余户农村家庭脱贫,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80余人,协调资金300余万元。 在永川区关工委的带领下,重庆市耘林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唐万超被中国关工委评为“双带”农村致富青年先进个人;重庆市关工委“十百千万”“五老”关爱行动中,永川区关工委获优秀组织奖,永川区“孔雀倌”托起致富梦被评为优秀案例,大安街道灵英村留守儿童中心、朱沱镇港口社区“爱心之家”被评为优秀儿童之家。 为全区关心下一代事业的持续深入、创新发展,区关工委竭尽全力,贡献才智。如今,这支队伍既有耄耋“长者”,又有刚过花甲的“年轻人”,他们薪火相传,情系下一代,只为祖国的朝阳更灿烂。
“三宽教育”让每个孩子都出彩
经验交流 | 2021-12-11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精神,万州区关工委以开展中小学幼儿园“家校共育·圆梦行动”活动为契机,强力推进家庭、家教和家风教育,让每个孩子都在宽厚、宽容、宽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找到人生出彩的方向。 举行家校社共育工作汇报会。 “三宽教育”厚植成长沃土 为探索新时代家庭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厚植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沃土,万州区关工委通过“宽厚、宽容、宽松”的教育理念,全面提升家校社共育水平。 为此,区里成立了以区关工委主任梁先玉为组长的“三宽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幼儿园和社区同步成立了领导小组,形成合纵连横、互为促进的“三宽教育”工作体系。区里确定南京中学、福建小学等10所最具代表性和针对性的学校(幼儿园)和社区为“三宽教育”实践校园社,及时搭建了“三宽教育”平台,深入推进“家庭、家教、家风”教育工作。各学校(幼儿园)、社区分别制定了落实“三宽教育”的工作方案,做到措施切实可行,家庭教育成效可见,确保“三宽教育”的领导到位、组织到位和工作到位。 “四个到位”凝聚教育合力 在万州,每个试点学校、幼儿园和社区都建立了“三宽教育”课程监督体系和考核体系,每次课程直播都做到了相关领导到位,班主任到位,家长到位,区关工委考核到位。 为让家长准确掌握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在“三宽教育”课程开播前,区关工委组织召开线上线下家长会,并发出《致家长的一封信》,广泛宣传家庭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和“三宽教育”的重要作用,动员家长提升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促进每个学生追逐成人成才梦,每个家庭追逐和谐幸福梦,每个老师追逐专业成长梦,每所学校追逐内涵发展梦。区关工委通过大网平台对学校、幼儿园和社区进行监管,校园社每周五将“三宽教育”课程准时发送给各班班主任,由班主任将课程发送到班级网络群供家长学习。课程收看完毕后,校园社落实专人负责收集老师、家长学习心得,编制美篇,按时上传到重庆市“三宽教育”网、万州区家庭教育实践学校网和中小学关工委平台,供家长和老师学习和交流。 为确保教育实效,万州还建立了区关工委、学校、班级和家长“四级”考核体系,校园社领导对每次直播课程参与人员进行考核,将听课情况与班主任津贴挂钩,对家长听课情况进行线上公布,对家庭教育成效显著的家长颁发“优秀家长成长奖”,区关工委每年对实践校园社进行综合考核。 家长学习笔记展评。 “四大”转变彰显成效 借助“三宽教育”平台的拓展性、延伸性和创造性等功能作用,万州区关工委将“家庭、家教、家风”教育抓出了成效,实现了家校社共育的同频共振。 随着“三宽教育”不断深入,让广大家长抛弃了“学习是一劳永逸”的传统观念,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新观念。区里搭建的“三宽教育”平台,让家长真正懂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浓郁的亲情与和谐的夫妻关系是孩子成长的客观条件,是培养孩子独立人格的良好土壤。 “三宽教育”课程的开播,促进了学习型家庭的形成和教育方法的改变。通过学习“三宽教育”课程,让家长懂得了人人皆学习之成员,处处皆学习之场所,事事皆学习之内容,时时皆学习之机会。在收看“三宽教育”课程时,家长自觉做到了有笔记,有分享,有心得,有进步。很多家长分享经验时表示,在家庭教育方面要摒弃当甩手掌柜和什么都包办的传统思维,学会和孩子有效沟通,学会控制情绪,学会倾听、赞美和鼓励,将教育重点放在孩子“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等方面。 自“三宽教育”课程开播以来,区关工委组织10所试点校园社观看“三宽教育”课程30多场次。区教委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转播,受益人达1.5万多人次,制作美篇276期,收到家长观后感12000多篇,实现了家庭教育观念、班主任教育理念、父母教育方法和问题学生的四大根本转变。
“异地探亲”铺就留守儿童关爱之路
经验交流 | 2021-12-10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綦江区关工委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秉承“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的理念,连续十年组织留守儿童千里探亲,搭建了一条连接亲情伦理的关爱之路。 开展“留守儿童异地探亲”活动 异地探亲:用亲情浇灌孤寂的心灵 綦江是典型的山地农业大区。2010年,在农村学校就读的6.8万学生中,留守儿童就有2.8万余人。这些长期与父母天各一方的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监护缺位、安全失保、心理失衡等问题。 区关工委通过落实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制度、建设留守儿童爱心家园、援建“春苗营养厨房”等多种方式,让留守儿童“心有人爱、事有人管、难有人帮”,但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问题依然存在。 2010年,区关工委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我在綦城过中秋”活动。在座谈会上,当第一个孩子拨通现场亲情电话叫出“妈妈”时,在场所有孩子哭成一片,场景令人心酸。“五老”们意识到,骨肉亲情始终无法替代,留守儿童孤寂的心灵需要亲情去浇灌。 正是缘于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与呼唤,区关工委下定决心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异地探亲活动。这条为留守儿童量身定制的关爱之路,彰显了关工委“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的责任与担当。 各方合力:用责任汇聚爱心的海洋 每年暑假,留守儿童都渴望飞到父母身边。父母回来接,家庭经济有困难,孩子单独“飞”,又担心安全无保障。区关工委主动担责,协调各方力量,募集活动资金,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异地探亲活动。 农村留守儿童异地探亲活动,不仅是一项极为复杂、繁琐和细致的工作,而且安全责任大。在区关工委的协调下,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区教委负责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摸底和信息收集;区卫健委为探亲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进行免费体检;区委政法委、区公安局负责制定安全预案;区司法局全程提供法律援助,制定留守儿童安全交接协议;团区委、区妇联等负责对留守儿童进行安全教育和文明礼仪培训;宣传部、融媒体中心负责对外宣传和全程跟踪报道。 重庆市关工委协调铁路部门和各省市关工委,落实活动相关事宜;重庆火车北站帮助落实车票和集中车厢,开辟绿色通道,精心安排食物和配餐,悉心讲解乘车礼仪和安全知识等。目的地关工委鼎力相助,专设出站绿色通道并安排志愿者帮助运行李和引导出站,承担家长接站和见面会会场布置等一系列工作;重庆恒诺赛鑫投资有限公司、安利重庆分公司、綦瑞假日酒店等爱心企业倾情资助,为活动提供资金保障。 各界人士均本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青少年的拳拳关爱,赋予了探亲之旅更多的内涵,共同为留守儿童汇聚成了爱心的海洋。 留守儿童探亲之旅 十年探亲:用真情搭建亲情的桥梁 綦江区关工委每年举行异地探亲出发仪式,重庆市关工委领导和区领导亲自出席为探亲孩子送行。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和成员单位的同心同德,让留守儿童探亲活动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从容。区关工委全程参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确保每次活动圆满成功。 十年来,区关工委克服重重困难,每年组织留守儿童异地探亲活动。探亲目的地涵盖广东、浙江、北京、福建、上海等省市的50多个市(区),参与留守儿童达到558人、空巢老人47人。当探亲之旅抵达目的地时,一幅幅感人的画面温情上演,欢笑和泪水诉说着同一种感动,拥抱和牵手续写血肉相连的浓浓亲情。 “留守儿童异地探亲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求是》杂志、人民网、重庆卫视、《重庆日报》等30多家媒体争相报道,让广大留守儿童真切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关爱,唤起了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让返乡就业创业成为外出务工家长的理性选择。如今,綦江留守儿童从2010年的2.8万余人下降到了0.1428万人。 区关工委用务实行动守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用创新之举彰显“五老”精神之光,先后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等殊荣。在收获20余项全国性表彰的背后,是綦江关工委“五老”们十年躬身力行、十年真情奉献的使命与担当。